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182)

作者: 江昔凝 阅读记录

“我先前有关于羊毛奏折已经发了上去,皇阿玛还没有给批复。戴大人这个时候若是能够将纺织机的法子献上去,到时能够让羊毛的推广事半功倍。”

戴梓不敢居功,忙说:“这件事情的最大功臣是福晋,就算真的是写奏折,臣也会把福晋列在最前头。”

“那先谢谢过戴大人。”

“是臣要谢过七阿哥和福晋才是,若不是你们,我倒是又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胤祐在一旁从头听到尾,看向站在旁边深藏功名的莫五,笑着跟戴梓说:“戴大人能够明白这事,怕是莫五也出了不少力,干脆这份奏折,你们两个联名上书。”

“顺带,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育幼院里面有不少年纪大的孩子,但是送出去当学徒,在外面吃亏。也很少能真正当值赚钱养活自己。”

胤祐想到他们在育幼院看到的那番场景,“纺织机的出售必然要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要不然一经制出,就会被那些洋人盯上。”

“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家手里比较好,哪怕他们自己模仿出来了,我们能够瞒多久就瞒多久。”

胤祐心思也很简单,这种纺织技术能够让清朝的纺线产量提升,而洋人们每年都会带大量的纺织品回国。

以前是他们自己供不应求,如今技术得了改善,能够大量生产,自然是先将技术好好藏起来,赚一大笔钱再说。

戴梓点头,“这种利器,我们必然要先藏好,这事我也会跟皇上言明。”

胤祐:“木匠可以从育幼院挑选,这些孩子历经磨难,身世忐忑,也没有现存的亲人在世上,保密工作怕是比我们想得更好做。”

“再者,也能够解决育幼院的经济问题。”胤祐其实想得更多。

日后若是羊毛这个生意真的跟蒙古部落合作,押运羊毛这项活就需要抽调不少人,八旗跟汉军肯定是不能一下子抽离那么多人。

这种活分给民间是最合适不过,官府拿去赚到的利润进行分配,发放给百姓,扣减掉成本支出等,剩下的钱就能够用来建设水利、农业和军队。

宝敏倒也没想这么多,反正一个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上下游相互联系。

只要官府偶尔进行调控,其他的都交给市场自由进行。

这件事情康熙跟胤礽、还有胤禛进

行了多次商讨。

三人都觉得的羊毛这个产业大头要攥在朝廷手里。

胤禛是觉得,国库开支太大,每年都是无尽的出项,没有进项,他头发都快要挠完了。

“出征、水利、干旱……种种都要花钱。”胤禛面无表情地看着坐在上头的皇阿玛,“七弟妹给的这个生意,我们不是不能让百姓做,也不是不让商人碰,只是如何维持庞大朝廷的正常运转,也是一门有技术的活。”

康熙看向太子。

太子说:“其实我们做与百姓们做并不相冲突。我们收的是蒙古亲王手下的羊毛,那些散养的百姓们,自然可以跟商人们做别的交易,这很正常。”

“我们的进项不会少,还能够促进人口从中原地区朝蒙古流动。”胤礽觉得完完全全掌握在朝廷手中,只会有贪官污吏往里头钻营。

既然本身就是要反哺给百姓的,那让百姓们从边角枝末进入这个行业,也是件好事。

康熙犹豫片刻,还是没能够将这件事情确定下来,觉得等等再说。

这一等,就等到戴梓将自己同莫五连写的奏折递上去。

这下康熙是真的瞧乐了。

前头戴梓将自己同胤祐、宝敏的辩论写成短文,作为引入,而后又记述了自己在民间体验疾苦的几个月,包括那个已经被他家收养的小姑娘也一并写到了奏折中。

最后再呈上纺织机的用处、制造结构、以及他、胤祐和莫五对纺织机如何保密、生产、推广,以及与羊毛产业连接起来的详细说明书。

千字详细文书,几乎将整个行业全数概括。

而对于未来的发展预料,戴梓说,千年来的农耕也是如此困难险阻,可百姓啊就好比愚公,不畏艰险,不惧天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活着。

如今有个东西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们应该适应工具的进步和发展,它的出现所引起的好坏,我们要留到下一代人去评判。

好的会被留下,坏的会被抛弃。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这样,从未被困在原地过。

康熙细细研读,而后朗声大笑,指着桌子上的奏折同梁九功说:“问皆曰能,可唯有戴梓知朕心。”

有了纺织机这一“强心针”,康熙对拉拢蒙古更加自信,但这么大的事应该派谁去,康熙心里面又有了别的思索。

老大在家带娃处理公事,每天上个早朝都懒散得很。

康熙虽然对他不满,但一想到明珠更急,康熙又觉得老大好歹是做了件人事。

一个堂堂大阿哥,听个臣子的怂恿,若真是如此,还不如光着屁。股蛋去外头要饭,别在朝廷上丢眼眼。

太子被康熙扔过去的请安奏折砸了满头包。

老三跟老五忙着出第一版报纸,既要有满族人的特色,还要贯彻“满汉一家”的思想。

老三表示全天下都没有比他皇阿玛更难伺候的人。

虽然全天下都是康熙的。

老四看着账册上亏空的银子,每天回家都睡不安宁,再加上四福晋马上就要生了,他还得将忧愁全藏匿起来,陪同人在院子里散步。

乌拉那拉氏瞧见四爷日益消瘦,心里也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