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珍馐娘子创业记(美食)(216)

作者: 小蚂蚁九九 阅读记录

那宅子是个两进的院落,虽是空置了一段时日,但却被打扫的干净整洁,虽是刚经历过一场大雨,屋内一点潮湿发霉的味道都不曾有,气味十分清新。

杜时笙极是满意,不过,她还是试探着问了康三郎一句:“这宅子的屋主,为何这般便宜便放租?”

康三郎早知她会如此问,便将事前屋主告知他的一套说辞,说给了杜时笙:“小娘子,这屋主是韩记成衣铺的韩大掌柜。今年初,韩大掌柜便要将这宅子出售,奈何这要价嘛,着实有些高了。掌柜娘子见这宅子迟迟卖不出去,便出了个主意。说是可以临时放短租,租价也比其他宅子低些。”

“竟是韩记成衣铺的柳娘子?”杜时笙有些惊喜。

这位一直出没于孙阿婆口中的商界奇女子,她也有过几面之缘。柳娘子原是出身平康坊的舞姬,从良后,便做了韩大掌柜的妾室。后来,韩大掌柜的原配去世,柳娘子就被抬了正妻。她为人十分真诚豪爽,做生意又不失聪慧精明,现下,韩记成衣铺的生意,全由她在一手打点。

因此,这租赁的这法子听起来,倒也像是她想出来的。

杜时笙微微放下了心,只要不是他的宅子便好,否则,日后如何说的清楚?

至于“日后”是何种意思,杜时笙来不及细想,两朵红云便飘上了粉颊。

康三郎是日日与人打交道的“人精”,自然是通透明白的很。他一脸“我懂”的笑着,热情道:“小娘子若今日就想搬进来,不若,我现在就带娘子去与柳大娘子签书契罢。”

“好!”杜时笙一口答应下来。

二人向院外走去时,杜时笙忽的脚步一顿,指着外院东边墙上的一扇小门,问道:“这门是?”

只见,一扇厚厚的木门,隐在一墙的爬山虎里面,若是不仔细瞧,怕是寻常人都看不出这里有一扇门。这门上面落着一把大锁,因常年不曾有人打开,早已生满了锈。

杜时笙经历了昨日惊魂一夜后,对这些门和锁极为敏感谨慎。

康三郎见杜时笙紧抿着唇,便笑着解释道:“这两间宅子的上一任主人,因是邻居,两家的孩子从小青梅竹马,便结了秦晋之好。而后,这院子便被打通了。后来,这郎君官做的越来越大,便将这宅子卖了,在德政坊换了一处更大的宅子。因为这宅子原本就是两间,便被分别卖给了两家,是以,这门便落了锁。”

“不知,康三郎是否方便告知儿,那隔壁是哪户在住?家中以何为生?”杜时笙看着那锁,问道。

康三郎回忆了一下,笑道:“隔壁这间宅子,后来又被转手售卖了一遭。是个大户买的,好像是位姓黄的娘子,当初,是他家管事来签的书契。”

这些宅子的前世今生,都被康三郎如数家珍。

“这黄娘子不常来住,偶尔会有她家的仆婢来打扫修葺院子,是个难得的好邻居。”康三郎的一张巧嘴,把杜时笙心中的担忧,尽数打消了。

“好邻居”便如后世所说的“好婆婆”一般,钱多事儿少不常见,对于现下极为小心谨慎的杜时笙一家,倒是真的难得。

事急从权,杜时笙也没再多看其他宅子,便与康三郎一起,去与柳娘子签书契了。

出乎意料的是,柳娘子见到竟是杜时笙一家租这宅子,当场又将租金抹了个零头。

“咱们都是市井里摸爬滚打的,挣钱着实不易,你就租这两个月,我怎好收那许多银钱。”柳娘子热络地握着杜时笙的手,又嘘寒问暖了一番家里人的情况,方才签了书契。

“下回去锦和坊看望娘子一家,许久未见过小五儿了,怪是想念的。”

临走之时,柳娘子还特地提了一句小五儿。

韩记成衣铺子曾经找过孙阿婆绣花样子,是以柳娘子与孙阿婆还算相熟,她对长相俊美的小五儿一见如故,很是疼爱。

杜时笙看着柳大娘子已洗去铅华的面庞,心中难免感叹,如此玲珑剔透的一个人,为何却不能事事如愿呢!

康三郎瞧出了杜时笙所想,回去的路上,他有意无意地笑道:“平康坊一年能从良的歌姬,多说也不超过一只手去,从良后能有柳大娘子这美满生活的,又能有几个?韩大掌柜亡妻那几个孩子,哪个不是亲亲热热地喊着柳娘子阿娘?所以,就算是不能生养,年老之时,也是不必愁的。”

杜时笙哑然。

康三郎说的没错。

她心底里愿所遇的温暖之人,皆能事事如愿。可这世间,又有几人真的能所愿皆所得呢?人活一世,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①,何必庸人自扰,掬着那么多繁文缛节?

想到这,她脑中又闪过那张白皙沉静的面庞。他与她之间那道身份的沟壑,当真就不能逾越吗?

“康三郎当真是水晶心肝,想的这般通透,儿受教了。”杜时笙真诚道。

“这……哈哈,我这牙行,只要客人们都能笑着进来,笑着出去,我也就满足了。”康三郎谦逊道。

从锦和坊回去,两位医师已经离开了。

孙阿婆喝了药,气色好了许多。她抓着杜时笙的手,红着眼圈问道:“阿笙,你能否与魏郎君说一说,我想去见见那拐子,问问他,当年到底将我的女儿拐去了何处……”

孙阿婆晕倒后,杜时笙便已听巧环说了这事。

现下,她见孙阿婆又有些激动,便连忙出声安抚了一番。

待孙阿婆又昏昏沉沉睡去,杜时笙便叫来了巧环、阿泰和小五,将昨日之事的万般厉害说明,告诉几人万不可说出一个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