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大儿媳周氏微微皱眉,眼中带着一丝探究,说道:“瞧着这凤丫头像是对她那表亲妹子有很大的怨气似的。”
二儿媳关氏连忙搭腔:“如何能没有怨气?听说那位宝姑娘给她家爷们塞帕子。”
史苗听见二人如此说,微微一怔,心中涌起一丝维护凤姐的念头,说道:“隔着几重院子,谁说得清楚,人已经走了,旁人的家事,今后就不要议论了。”
多年媳妇熬成婆以后,两个儿媳的心思也愈发多了起来。
周氏轻轻叹了口气,又道:“前儿听说,甄家四爷养了外室,难为凤丫头还在老太太跟前笑得出来。”
史苗听了,心中一惊,却又觉得似乎在情理之中。
红楼原本里面王熙凤的丈夫贾琏养外室,现在王熙凤和贾琏没了姻缘,她嫁的甄家爷们仍旧要养外室。
史苗不禁脱口而出:“家孝之中,他怎么敢的?”
关氏接着又继续道:“听说甄家接进门去,说什么等过了孝期才能抬成姨娘,没几日就得了搅肠痧不在了。”
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搅肠痧呢?那外室的死法,实在叫人浮想联翩,毕竟一碗汤药喝下去落胎,也会腹痛难忍,命可能都保不住。
反正甄家对外的说法是搅肠痧,大家便也都看破不说破了。
史苗眉头紧紧蹙起,严肃地说道:“那便是前车之鉴,管好你们屋里的哥儿。”
两个儿媳听了,忽然都不说话了,周氏双手叠在身前,不停地绞着帕子,神色间满是局促。
再瞧另一个儿媳,神情也十分不自在,眼神闪烁。
史苗瞧在眼里,心中了然,大概这两人已经在心里倾向于是凤姐下的毒手。
可惜史苗却不这么认为。王熙凤如今一副摆烂的态度,何必多此一举,她大约也没这么傻。
若是那外室真的珠胎暗结,甄家比王熙凤更着急的人一抓一大把,她那么精明,何必上赶着蹚这浑水。
史苗轻咳了一声,缓缓说道:“我知道你们想什么,凤丫头虽然泼辣,倒也没那么歹毒,况且她一年来不了几回,和姑娘们也说不上几句话。”
要是黛玉和探春、湘云这些姑娘,随便就被凤姐三两句话影响到,那岂不是枉费了这么多年读的书?
况且真遇到那种情况,史苗宁愿要一个心机深沉的孙女,也不愿要如原著里迎春那样,木头似的不知道反抗的活死人。
因这一份分歧,荣国府便对甄家那边上了心,尤其关乎王熙凤那边的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伺候的下人多了,反而七嘴八舌,最瞒不住秘密。
倒也有其他说法,据说那个外室的死,是甄家爷们怕自己被牵累动的手,也有说是甄家长辈的意思,当然还有坚持认为那人运到不好,好容易熬过孝期就能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却一病死了。
众说纷纭,究竟真想如何,一滩水搅和浑浊以后,各样说法也只能靠人自己分辨。
但对于后宅往来的各位夫人而言,当下凤姐狠辣害人的嫌疑反而淡了许多,众人纷纷同情起她来。
至于甄家死去妾室,尚且不知是姓甚名谁,只变街头巷尾的谈资,再过几日有了其他新鲜事,便也被人淡忘,仿佛这世间她从未来过。
荣国府这边历来稳当为主,贾赦还在外任中,又有史苗坐镇,主打一个低调。
听说史家那边也拘着哥儿姐儿不许出门,战战兢兢的。
世面上忽然出了一些新书,当中有一本神农册,讲的是农桑之事,编书人落款为林岱。
书是一本好书,但书籍珍贵,京城中亲事农桑者寥寥,要不然一心扑在科举上,要不然就是喜欢各样杂书的,是以这本书并没有多大反响。
回暖以后,荣国府花园里那些被冻死的花木被换
了一茬,顺便重新整修一下院子。
这边家里整理得差不多时,贾赦也进京了。
贾赦这一程进京比大家预想的快,据说是疏浚了河道以后,行船平稳,航道畅通,加上贾赦归乡心切,是以脚程也快了许多。
贾赦进京以后未及归家,就往宫中谢恩复命,圣上口谕夸奖,又赏赐了一回,照样是宫库里面的玩意儿,只是多赐下一百两金子。
史苗心里暗笑,皇帝陛下总算舍得给真金白银了,但是这些钱等太上皇生日快乐的时候,荣国府还要还回去,兴许还要贴补些。
只愿太上皇不要和乾隆皇帝一样,心血来潮搞什么劳民伤财的千叟宴。
史苗正如是想着,外面说贾赦已经进了二门,人头攒动。
家里小辈们都齐齐到了,为贾赦接风洗尘。
原本是亲人许久不见的时刻,宫里也有了赏,早就预备好了,比从宫里出来的贾赦还先到家。
贾赦一进屋子,给史苗磕过头,随即一脸遮掩都遮掩不掉的不高兴,忍不住向母亲抱怨:
“这是什么天理!堤坝修得好!反而成了我的错处!?”
第161章
谁能想到贾赦前脚刚到京城,进宫回话尚且不到圣上跟前,御史的折子就递上来向皇帝陛下告状。
参贾赦好大喜功,待下严苛,没有仁心,克扣工钱,等等。
好在圣上并没有因此怪罪贾赦,反而斥责了一回递折子的御史大人。
贾赦顿时就开心不起来了,瞧着是一本吹毛求疵的折子,实际上是圣上暗里点他,不要以为修了点堤坝就尾巴翘上天去。
无怪乎贾赦摆出这副神情。
冤枉,真是冤枉。
贾赦也不是好大喜功,一本正经监督干活,不去吃酒玩乐,也没催命似的要赶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