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第172章
林如海放下杯盏,动作优雅沉稳,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在热闹的宴席上清晰地传开:
“实不相瞒,此次赴任,一路上惊险重重。若非我略施小计,怕要一日又一日地遭遇水匪滋扰,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抵达此处赴任。”
座上皆是江南官场举足轻重之人,酒过三巡,众人的兴致愈发高涨。
江南节度使先前还满面红光,口若悬河地吹嘘着自己治理下的江南如何河清海晏、太平繁荣,胸脯拍得震天响,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称这一方水土在他的管理下,连水匪的影子都瞧不见。
林如海的话玩笑一般,却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满座皆惊,众人面面相觑,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江南节度使,脸色瞬间涨得通红,好似被人当众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辣辣的感觉从耳根蔓延至脖颈。
他张了张嘴,想要辩驳,可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半晌说不出话,只能尴尬地干笑两声。
林如海面色从容,起身冲席上诸人作揖,神情诚恳而真挚:“有劳各位同僚为小女忧心了。”
雕梁画栋间,晨光漏下来,从水面反射出光晕,与桌上的珍馐美馔相互映衬。
话毕,林如海还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嘴角噙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手中轻轻转动着莹润的杯盏,一言不发。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片刻之后,宾客们才回过神来,其中有些人被戳中了心思,却依旧强装镇定,若无其事地纷纷夸赞林大人智谋超群,不愧是圣上极为看重之人。
林如海心中暗自哂笑,他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再清楚不过,不过是表面功夫做得漂亮罢了。
此次遇袭一事,他还没摸出证据,可林如海也绝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不如将话挑明了说,毕竟再动他,圣上许是不答应。
翌日,贾敏精心梳妆打扮后,领着黛玉去参加江南节度使夫人的宴席。
黛玉坐在马车里,透过车窗好奇地张望着江南的街景。
这里的一切都与京城截然不同,街边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与记忆中的相似的互相重合。
街边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行人熙熙攘攘,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果然和京城相比,是另一种热闹。
抵达节度使府,夫人早已笑意盈盈地在门口相迎,她热情地拉着贾敏和黛玉的手,将她们迎了进去。
宴席上贾敏和夫人寒暄着家长里短,偶尔提及林如海所说之事,两人相视一笑,眼神里似是在互相印证着什么。
黛玉静静地坐在一旁,她心思细腻,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大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和京城一样,都是表面上一团和气,亲密无间,实则暗流涌动,各怀心思。
这一场宴会过去,金陵城关于林大人爱女的流言,渐渐散去。
远在京城的史苗收到消息后,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脸上满是欣慰与安心。
景幻仙姑果真没有骗人,黛玉果然平安无事。
她想起之前对黛玉的种种担忧,心中感慨万千。
贾敏在信中并未详细叙述其中的曲折经过,反而着重细说了如今贾敬的境况。史苗看着信,眉头渐渐皱起。
眼看贾敬身体每况愈下,荣国府也该早做准备才是。想起原著里贾敬因嗑药过量登仙,而这一回却是真的病了。
史苗不禁心生忧虑,不知道这变故会给荣国府带来怎样的影响。
林如海到任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强硬的手段,将周边治理得井井有条。
水匪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肆意妄为,江南一带反倒愈发太平。
众人皆知,倘若林如海再遭遇不测,那无疑是狠狠地打了朝廷的脸。
林如海闲暇之时,常常会带着黛玉四处游历,领略江南的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
黛玉惊喜地发现,江南的印书局比起京城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这里风气开放,思想自由,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极高。
她先前因心存疑虑而不敢拿出来的文章,在这里印刷出版后,竟大受欢迎。
她精心印发的科举题册,也比在京城时更受追捧,每日前来购买的学子络绎不绝,她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
且说那一头的薛蟠,吃了个闷亏后,又找不到罪魁祸首,还被薛姨妈狠狠奚落一番,心中郁闷至极。
他在家里坐立不安,像只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自己实在是窝囊透顶,便又厚着脸皮要了银子,前往江西贩卖杂货。
薛姨妈见薛蟠愿意出去做事,心里暗自高兴,况且薛蟠这一走,正好避开了宝钗的婚事,省得他这个做兄长的在一旁尴尬,徒增伤感。
薛蟠离开后,薛姨妈收拾行囊回到家中,与宝钗亲昵地相处了几日。
薛姨妈心里清楚,姨娘生的那个儿子,自己是指望不上了,倒不如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宝钗的夫
婿身上,盼着他能帮衬薛蟠一二。
想起甄家那桩没能谋算成功的事,薛姨妈暗自庆幸,还好自己没把宝钗的大好年华真的耗在那里。
宝钗出嫁的日子,良辰吉日,阳光明媚。
薛家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略有些家底,婚礼办得颇为隆重,十里红妆,风光无限。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地来到薛家。
宝钗嫁衣华丽,端坐在花轿里,一颗心却忐忑不安。她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又隐隐有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