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念奴娇(36)+番外

作者: 七十五一 阅读记录

“舟舟,你睡了吗?”贺愿轻轻的叩了叩门,无人应答。

“劳小侯爷给掌柜留个话”

贺愿转身时,指尖有意无意的扫过宋敛的手背。

“就和系舟说我们回京赏梅去了”

宋敛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背,轻笑一声:“好”

他将狐裘披在贺愿肩头,又细心拢了拢:“当心风寒”

谢止的手指在鳌头扶手上敲到第十六下时,殿外终于传来八百里加急的马蹄声。

“雁门关守将殉国!”

传令兵甲胄上的血痂簌簌而落。

“突厥人已占领了雁门城”

香炉里腾起的青烟颤了颤。

谢止看着龙案上那封沾着关外黄沙的急报,忽然想起了早逝的贺骁。

“陛下!”

兵部尚书王洁的玉笏板重重砸在地砖上。

“边境五城换三年太平,这是最稳妥的法子!”

“王大人怕是忘了,二十年前贺大将军未出战时,你也是这般说辞!”

平华侯宋戍的银甲撞出声响,他抖开一卷泛黄的地图,羊皮上密密麻麻的红圈像未干的血。

“突厥人要的从来不是边境五城,他们是要踩着大虞脊梁直取京都!”

“此时议和,王大人是要让大虞的百姓世世代代都跪着活吗!”

谢止的指尖陷进掌心。

“侯爷是要用将士的血来给突厥铺路吗?”

丞相轻飘飘一句,引得文官堆里溢出冷笑。

“白袍军如今连马镫都凑不齐,拿什么跟突厥狼骑拼命?”

宋戍猛地扯开朝服,露出胸口狰狞的伤疤。

“本侯十四岁出塞,身上二十七处伤皆是拜突厥所赐!”

他的手指向殿外渐白的天光。

“此刻突厥人的马蹄正踏着雁门关四万守军的尸骨,诸位听不见亡魂在哭吗?!”

宋戍的指尖转到丞相脸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突厥又至矣!”

“陛下!”

尚书令崔玟突然跪地,额角青筋暴起。

“去岁拨往北境的三百万两军饷,兵部交割文书与实际收到的数目差了整整一百万!臣请彻查兵部——”

“崔大人好大的威风!”

兵部侍郎李义冷笑出声。

“你可知道雁门马场去年冻毙了多少战马?知不知道雁门大营的箭楼被白蚁蛀空了三座?现在说要彻查,倒像是我们兵部上下都在喝兵血!”

“说够了吗?”

谢止冷冷开口。

“国库空虚,大虞兵力不过突厥的一半!”

他的目光转向宋戍。

“平华侯,朕倒是想迎战,可是有何底气啊?”

“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只要陛下开放武库,许各州府自行募兵,三月之内必让突厥可汗跪求议和!”

“好,好得很!”谢止冷笑出声。

“且不说此举是否会如安史之乱,朕倒想问问你”

“如今大虞,何来武将可用!”

他指向宋戍:“是你?”

指尖转到了崔玟身上:“还是你?”

“又或是你们在座的哪一个人?”

他突然提高了声量,衣袖被甩的猎猎作响。

“敢跟朕立下军令状,说必败突厥!”

“臣,宋敛,愿立下军令状,自请出征!”

宋敛风尘仆仆的从殿外推门而入,掀袍跪地时,脊如冷枪。

“陛下,臣复议!”

贺愿在宋敛身旁微微躬身。

“宋大人自幼跟随臣父亲习武,是如今出征的不二人选”

久久的沉寂——

“臣附议”宋戍出列,跪在了宋敛身前。

“臣附议”崔玟出列,跪在了贺愿身后。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一呼百和。

都是当年受过贺骁恩惠的人。

此起彼伏的声浪中,谢止盯着贺愿与贺骁如出一辙的眉眼。

二十年了,贺家虽散,魂未灭。

丞相见大势已去,也跪在了殿中。

“臣……附议”

“好一个平华侯嫡子!”谢止俯身抓起案上虎符,走下龙椅。

“传朕口谕,命宋敛为二品镇北将军,掌三十万白袍军!”

他突然冷笑一声。

“若是兵败,提头来见”

平华侯府内,宋敛斜坐在常待的云亭里。

“唉”长公主长长叹出一口气:“既然做了决定,那便去吧”

“突厥有五十万铁骑,皇上只给了敛儿三十万白袍军迎敌”平华侯宋戍的拳头重重的砸在亭柱上:“这是让敛儿以命相搏啊”

宋敛恍若未闻,拉着站在一旁的贺愿的手,指尖描摹着他掌心的纹路。

“听说城南新开了家酥饼店,是你爱吃的甜口,不如晚些时候去尝尝?”

宋敛声音轻的像是在哄什么心肝宝贝。

“只是可惜”

他仰起头,眉眼如春水化开,耳畔莲花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

“看不到你的及冠礼了”

“我的小阿愿会想师父吗?”

长公主和宋戍哪里还看不出二人的关系。

宋戍欲说些什么,却被长公主拍了拍手背。

后者摇了摇头,示意二人先离开。

“会想的”贺愿将宋敛的头轻轻的拢到自己胸口。

“多谢你”

愿意替我贺家儿郎守一次雁门关。

“等我把突厥王旗给你带回来”

“好”贺愿声音轻柔:“我等你回来”

出征时间定在了两日后,正月十三。

贺愿端坐于琴桌前。

他忽然想起,初见宋敛那日,奏的越人歌。

当第一个琴音弹出时,贺愿的心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