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奴娇(14)
门开着,宗契正撩了竹帘子往外走,一脚里、一脚外的功夫,驻足回望,高大的身形将将抵着门框,落下朴素的灰影来。应怜只见他脸廓英挺利落,半缘镀落日沉金,半缘携凡尘温和,顿了顿,缓缓走上前。
宗契一眼瞧见她手里的那片天水碧的轻纱薄色,挑眉微诧,“怎么,你不爱这颜色?”
“颜色很好,是我自己手笨,裁不来衣裳。”应怜勉强笑了笑,眸子泛红,还将素绢还了他,低头宛如做错了事,“我原想给您做点什么,又怕糟践了料子。”
宗契惯不会拉拉扯扯地推辞,便收了素绢,想了想,“那我得了空找人给你做一件,嗯……抹胸。”
话说出口总觉着有点赧,送闺阁里的女娘贴身衣物,总归有些不大合适。但买都买了,总不能再退回去。
不料应怜却摇摇头,吸了吸鼻子,仍是垂着脑袋,盯着自己的鞋尖。
“师父,我想出家。”
他便彻彻底底僵住了。
摩顶受戒那日的情景,他已有些记不大清了,只记得那会子师父就已经像后来那么老。他亲为自己主持受戒,又说了一堆不知所云的话,最后让他在佛前郑重地叩首,又让他向他叩首。
从此他没了俗家的姓,却仍是原来的名。师父虽不教改,却与他道:“此‘宗契’非你曾用之名,而是我佛光寺‘宗’字一辈的法名。初知你名姓那日,我便知你与我佛有缘,否则怎么就恰好叫这个名儿呢?”
据说这话他也曾在他爹跟前讲过 ,当时两人便为这个打了一架。他爹是这么回的:
“老秃驴恁地不会讲话,我贺氏独门长子,怎舍得把你做小秃驴!”
可终究是上了佛山、入了禅林,一待就是十多年。
若说他当真一心向佛,宗契扪心自问,佛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不过习惯了每日擦拭佛像金身,为供养的佛灯添油,闲暇了就在塔林间练武,从东卷到西,把瓦砾落叶卷得到处都是。
清静的日子过惯了,便淡忘了在俗家曾怎样生活。
但他仍旧不解,凡尘之人,怎会生出尘之心。
“你才多少年纪?”他俯首看她。
应怜乌黑的青丝束成了髻,乌云髯髯,虽只用一根最寡淡的折股钗插着,却也秀丽得紧。但她红着眼,尽量不使声音显得委屈,“十五。”
“十五岁,就要落发出家?”宗契皱眉。
应怜却问:“您当日又有多大?”
“我八岁……”他说到一半又顿住,嗐了一声,有些气粗,“我那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她追问。
宗契见她泪眸婆娑,却逼问得紧,试图与她掰扯清楚,“你瞧,我当时还小;爹亡故了,家道中落;娘把我送去寺里,便自尽了,实在是走投无路……”
说着说着,慢了下来,最后不得不停,思索了半晌,才发觉他与她还真没甚不同。
应怜呆呆地听着,静了良久,方道:“……我哪里又有路走。”
“可……”他抓抓耳朵,觉着舌辩他果真不在行。
“若师父担心度牒,不妨事的,周娘子已与我说了,城北五六里有一座莲台寺,那里容留女尼,只要本分心诚,师姑们自会发放度牒,并无花费。”应怜也不看他,低头一气说完,“我已耗了师父许多资财,师父既是个好人,不指望我报答,我又怎能再继续忝留您左右,做您的的拖累。前尘虚梦,世上已无我牵念之人,出家早晚又有何分别?我心意已决,师父不必再劝。”
宗契一肚子话,滚到嘴边又落回肚里,再涌到嘴边又被她话头堵回去,反反复复,烧得心燥,说不过她,就只得含糊答言:“你让我再想想,你也莫要铁了心,再思量思量。”
他胡乱把素绢往怀里一揣,生怕她再说出什么道理来,抬脚往外走,临到外屋口,想叮嘱两句,望着她心灰意冷的眼,又默默将话咽了回去,顿了顿,径自走了。
这一夜,应怜几乎没怎么睡着。
枕边青丝缭乱,她却尽想着那莲台寺的光景。或真如周娘子所说,师姑们都是面慈心善之人,又有无边的怜悯诚心,只要与佛有缘,定能留在那里,避一世的清静。
从前只听人说过,出了家便是化外之人,与红尘无份,一辈子青灯古佛。但她切实的想象只留在落发那一刹,似乎往后的光阴一成不变,水一样就流过去了。
那么一辈子也就流水一样过去,简简单单,似乎没什么不好。
这一晚,夜变得如水凉,宗契习惯性等到药铺子后院的油灯灭了,关了窗,准备睡觉。
他双手垫在脑后,心思却不由转到应怜那处,便又想起了往常在寺里,每逢初一十五或各样佛诞节辰,自山门入内,一直到大殿两廊,路两边安置满露屋义铺,各式各样的唱卖声喧腾盈沸,诸色杂卖遍布,除了货郎,另有许多是小庙小观的僧道,及附近尼寺的师姑。
她们并不如入定的老尼那般枯槁朽讷,唱卖各类绣作、花朵、珠翠时反有别样的生机,有些还会与尘俗之人笑骂几句。宗契觉着,这也没什么不好。
他又想起分别时,应怜那双寂寂惶惶的眸子,如夜中迷途的小兽,仓皇地想寻一个栖处,哪里是大彻大悟。
若当真落了发呢?
如那些曾见的师姑们那般,得了安稳,有了生气,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况说到底,一来他管不了应怜想去哪儿,二来他也给不了她别的安身之所。
思绪乱乱杂杂,或是离寺久了,连心都静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