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摆地摊(11)
在她兢兢业业风雨无阻的出摊下,终于把一众红薯、玉米消耗殆尽,正巧,项前进又送来了好几麻袋的黄豆,沈三元一琢磨,准备磨豆子、卖豆腐!
先把黄豆从麻袋里倒出来,用石磨压成扁扁的块状;拿筛子盛了,晃几晃,筛出黄豆皮;接着把去皮的黄豆浸泡一晚,再用筛子筛去浮沫;冲洗之后,加上水,倒进磨眼。
沈三元一圈一圈推动着石磨,面色平静,可见这点重量对她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磨出来的黄豆浆汁用开水冲泡片刻,接着用纱布过滤出豆腐渣,随后将过滤干净的浆汁倒进锅内,盖上盖,烧火,慢慢烧开。
火势不能太大,否则浆汁从锅沿溢出来就浪费了。
沈三元蹲在灶前,慢吞吞地往灶肚里塞干柴,瞧见铁锅四周开始冒热气了,她立刻站了起来,从屋外提了两个铁桶进来,把锅里烧开的浆汁尽数舀进铁桶里。
接着开始点豆腐。
石膏可以用生的,量少,只是不好把握;也可以用熟的,捣碎后成了石膏粉,往热气腾腾的浆汁里一倒,等待片刻,便能让它凝固成块。
豆腐点老了,是北豆腐,硬得像砖头,听说能用秤钩钩起来走几十里路;点得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就是豆腐脑;比豆腐脑还嫩的,叫水豆腐。
沈三元点豆腐虽有章法,但她不拘种类,点出来什么是什么。
豆腐凝固以后,她拿瓢往里舀了一下,见泛出来的水是青的,便知道豆腐成块了,于是把这些还带水的豆腐全都舀进木匣里,用细密的纱布盖好,再往上盖一块盖子,用手慢慢把水压出来,等水流得小了,又从院子外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上面,压着。
等上两个小时后,移开石头把盖子一揭,可以看到豆腐的水全被压榨干了,白白嫩嫩的,十分爽滑。
沈三元把豆腐连同木匣子一起搬上板车,往上面盖上一层纱布,又把余出来热好的豆浆连桶一起放在豆腐旁边,带上电子秤、小板凳,准备出摊了。
在这之前,得先把招牌也换一下——
“沈三元豆腐”
豆腐3元/斤
豆浆1元/勺
写好了,沈三元很满意,把招牌固定在车板上,推着小推车出摊了。
先沿着城区的街巷走一遍。车轱辘从石板路上驶过,在静谧的清晨发出一阵清脆而低沉的声音,配合着沈三元的吆喝声一起,将平城这座老城从睡梦中唤醒:“豆——腐——卖豆腐嘞——”
陆陆续续有穿着花布棉袄的老太太从门里出来,见沈三元面生,还上上下下瞅了她好几眼:“这么年轻,做的豆腐能好吃么?”
沈三元也不怵,把纱布一掀:“您瞅瞅,这豆腐看着就不会差嘞!”
有老太太凑上前来看,见那匣上的豆腐呈淡淡的乳白色,面上光亮亮的,颜色一看就正;一闻,有淡淡的豆香,新鲜着呢,是好豆腐没跑了。
于是称呼沈三元:“那行吧小老板,给我来一块。”
沈三元拿着刀,往那豆腐上比划:“要多少?”
老太太便指了个大概:“这么多就行了。”
沈三元“哎”一声,分毫不差地下了刀,一切,那豆腐duangduang的,**弹弹,看着既细腻又嫩滑。
那老太太心里寻思这豆腐可比市场里卖的好多了,嘴上却还在讲着价:“便宜一点。”
沈三元也不纠结于这一毛两毛,给她抹了零,老太太一高兴,又买了一大袋豆浆,一起提了,慢悠悠往家里走。
沈三元继续推着推车一边走着一边吆喝着,有时遇上晨起锻炼的老大爷,也能卖出几块豆腐、几袋豆浆。
之前卖烤红薯、烤玉米的时候,顾客为年轻人居多,现在改成清晨卖豆腐,顾客则以中老年人居多,这对沈三元来说也是一个新奇的体验。
匣上的豆腐大大小小切着,大铁桶里的豆浆一勺两勺舀着。在老城区兜了一圈之后,沈三元又往其他楼层低的居民区走去,要是豆腐还有剩,接着她准备去菜市场门口支个摊,那里才有客源。
平城八中和写字楼是不准备去了,沈三元琢磨着,大概也不会有学生或者公司职员起个大早就为了买豆腐或者喝豆浆吧?
第7章 汪豆腐滑溜溜
头发灰白扎成花苞头平整地盘在脑后的老太太提着一块豆腐和一袋豆浆进了屋。
刚进门,就见自家孙女咋咋呼呼地背上书包准备出门。
老太太把东西提进厨房,没过一会儿又提着那袋豆浆和两个包子出来,硬塞到孙女手上,语气不容置喙:“拿着,带去学校吃,饿着肚子哪有力气学习?”
孙露露不情不愿地拿了,嘴里还在嘟囔着:“学校不让外带食物……”
老太太没好气地瞥她一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咱偷偷带,不让老师看见。”
孙露露瞥了一眼拎着的包子和豆浆,面上有些嫌弃:“奶奶你从哪里买的豆浆?怎么现在还有这么土的包装。”
还想再多说几句,已经被不耐烦的孙奶奶推出了门:“快走吧快走吧,上学别迟到了。中午回来给你做拌豆腐吃,香着呢!”
区区豆腐能有多香?孙露露不信。不过她聪明的没有做出反驳,甩着辫子一颠一颠地出了门。
————
有书包做掩护,孙露露十分顺利地拎着包子和豆浆进了校门。
其实学校对“禁止外带食品进校”规定的管理已经松懈了很多,就连门口的保安大爷都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她们班主任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到下午放学的时间非得坐在校门口当门神,导致班上的同学人人自危,孙露露也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