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婚约的(164)
徐徽言也没想到,短短几天,江在寒已经把曾远越给他的资料都看完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平台的稳定性,正常运行期间的计算没有问题,但航运和安装期间的步骤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前没有考虑到的洋流会造成额外的作用力,我还没有进行详细计算,稍后有结果会向徐总及诸位提交报告。”
“这个项目是招牌工程,很受上层领导的重视。”杨茂说,“工期是一点耽误不得,江教授知道的吧?”
“这一点徐总跟我讲过了。”
其实杨茂这话有点针对,工期是多方面决定的,江在寒只是负责解决目前的航运安装的技术问题,杨茂这话说的,好像如果工期有所耽误,都是江在寒的方案不好。
徐徽言偏过头看江在寒,发现他并没有露出怯场或慌张的神色。
反倒平静淡然地回答:“按时完工的重要性,徐总跟宏远所有参与本项目的员工强调得很清楚,请杨部长相信徐总的经验和能力。”
好嘛,责任直接递给徐徽言。
徐徽言不恼,反而有点想笑。
他这个儿子,看着像个不同人情世故的书呆子,心里清楚得很,讲话也滴水不漏的。
江在寒又说:“从解决航运及后续安装的方案来说,虽然详细的分析计算还要一段时间,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只要电力供给充分且持续,不出差错,宏远原来的计划只要稍作调整,是可行的。”
徐徽言和曾远越同时看向江在寒。
在具体分析还未进行的阶段,给出这个答复实在有些激进。
不像江在寒的作风。
杨茂似乎很喜欢这个答案:“原计划可行我就放心了。”
因为原计划是杨茂批准的。
他一直担心江在寒的评估结果一出来,完全推翻原方案,那简直是当众打他的脸。
而且,如果原计划只需要稍作修改,那就表示原定的施工周期不会影响太大,他也好跟上头领导交代。毕竟对不管技术的领导来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程是最重要的。
“很好,早听说江教授佼佼不凡能力超群,果然很有效率,”杨茂满意地说,“江教授说电力问题,目前的供应方案有什么不妥吗?”
“目前的方案是不够的。”江在寒认真看着自己的笔记本,滑动两下,抬头说,“需要至少三倍的电力。不过像我刚才强调的,具体的分析还没出来,我需要跟技术负责人曾教授及徐总讨论,才能有定论。”
“是是,是我心急了,哈哈哈,”杨茂端起面前的白瓷茶杯喝了两口,茶叶吐回杯子里,转向徐徽言,“徐总又得一员大将啊!”
***
开完会是下午三点,江在寒回了宏远。
曾远越也很快回来,直接去了他办公室。
“你觉得燃气轮机供电不可行?”曾远越开门见山地问。
江在寒正在背包里找员工牌,中午的简餐不合胃口,他没吃,这会儿准备去楼下餐厅买个饭团。
“普通平台可以。这个项目,我大致估算了一下,是不够的。”他抓着牌子,没往脖子上挂,“具体数字,等我算好了告诉你。”
“你给我看看怎么估算的。”
曾远越平时完全不是急躁的性格,唯独遇到学术问题,恨不得当场得到答案。
在R大的时候就是这样。
江在寒想起他们在Cronin手下干活的日子,有点想笑。
还没开口,徐徽言也走过来。
“哟,我们宏远双星讨论问题呢。”徐徽言握着保温杯,站在门口对他们点头笑笑,说,“不介意我旁听吧?”
“徐总请进。”
江在寒转身拿电脑时顿了一下,徐徽言换了茶叶,味道他很熟悉,是霭里的白茶。
“曾教授今天汇报得很精彩,感谢。”徐徽言说,而后视线跟着江在寒从办公桌到会客沙发,“在寒也是,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
“谢谢。”
正对着徐徽言和曾远越的墙面有投影屏,江在寒把电脑屏幕投放上去,给他们讲解自己的估算过程。
说是估算,其实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了,因为信息不全所做的假设也一一列举,十分详尽。
曾远越看得很快且仔细,徐徽言则精准地抓重点。
等徐徽言点头,江在寒翻下一页。
江在寒尽量讲得简单易懂,结论就是:“燃气轮机的响应速度和输出功率,决定了它更适合常规平台。对于南海三期这个规模的项目,它可以用作辅助或临时电源,但无法支撑从航运到安装再到整个平台的长期高负荷运行。浮动核电站是最高效最经济的方案。”
徐徽言神色沉肃,思索了一会,问道:“国内还没有先例。”
曾远越没有立刻答话,还在专注于右侧的计算公式。
江在寒说:“还没有。但是俄罗斯有先例,其它国家也在研发实验验证阶段。我认为这是未来趋势,尤其是远海深海项目。”
“确实是这样。”曾远越看完了,点头道,“前几个月我回校参加研讨会,几个美国欧洲的教授也提到了模块化浮动核电站的优势和前景。正如在寒所说,他们在做研发验证。按照他们现有的项目和效率,我们如果应用到南海平台,应该可以当第一。”
江在寒与曾远越相视一眼,点点头。
徐徽言沉默不语,在权衡什么。
江在寒知道徐徽言对于他的说辞会多一分警惕,他也知道徐徽言在警惕什么。
模块化核电站势头正盛,而这势头中最耀眼的,是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