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帝姬凶残[宋朝](233)+番外
几大报纸当中只有农事报销量差,因为种地的农民很少拿的出钱每月购买报纸,而且没读过书的农民也看不懂这东西。不过赵芫对此早有计策,各地的贫困学子,可以用为本村人宣将农事报,来换取免费的军事报。同时各州县的天气官、农事官必须负责宣将农事报,每次宣讲都要将听讲人的户籍身份、时间、地点一一记录清楚,并每月有朝廷派出的皇城司使者抽查。
农事报的推行难度在预料之中,而军事报和商报则在意料中的火爆,一时间竟是东京纸贵起来,直接带动了印刷产业的大爆发。
一时间有不少商人想趁着这股东风也办几个报纸出来,尤其是军事方面,请了不少代笔照着大宋军事报模仿,胡乱编写时局战事,其中不乏夸大现实、扭曲政策和官员将领人格的故事。尤其编造了不少将领一路打仗一路收美少女生孩子的故事,还有什么金国将领拜倒在我大宋官家美貌下的故事,极尽编造扭曲以吸引人来购买。
也有很多居心不良者,暗中假托在民间小报发表胡编乱造的故事,实际传达反女皇帝、反对金战事、反新政的等等不敢明着说出口的主张。
赵芫一直关注着报纸的发展,这些民间报纸出版后,都有人负责购买送到她的案前来。每个新型产业的诞生,初始时必然乱象四起,这是正常的现象,赵芫很快根据这些问题,结合了后世的经验,制定下报刊新闻行业的规定。
其实大宋律法里本身就具备相关的规则,哪些书能出,哪些书不能出,内容十分严格。但报纸这东西,像书又不是书,更类似与书和‘账册’的结合体。所谓‘账册’是对现实记录的一笔账。
为了这事,几位相公假期里被赵官家逮着连开好几天的会议,终于定下报纸新规。新闻报纸必须由官方出版,民众可以对官方各大报纸进行投稿。民间报社只能进行翻版转印、以及对官方新闻发表的具体时事进行研究讨论。
在后世看来,这肯定是很严苛的规定,但在此时,它却新潮得不行。
坐在家里的文人们,笔都挥出了残影,各种投稿,疯狂投稿。把自己对时局、政事的见解一溜烟地写个百八十篇策论,投稿到中央科学院去,一旦登报,那简直不得了!往小了说,能在士人当中扬名,往大了说,一不小心就有伯乐推举自己入朝做官好不好!
而且由于军事报上的头条一直是赵官家的《大宋国难》,后面投稿的人基本都没离开如何强兵救国这个基调。一时间,文人士子转而钻研兵法的不知凡几。
报纸这事是赵官家和几位宰执们在暑假期间搞出来的,都没带其他人玩,导致中枢的官员们对此颇有怨言。
暑假结束后,上朝的第一件事,言官们就跳出来指责官家行事鲁莽,国家大事怎么能传出去,还允许民众议论!
第108章 朝会议录
“百姓多愚昧,官家实不应该将国家大事全都披露出去,若被有心人利用起来,传播扭曲的谣言,煽动造反心理,朝廷该如何应对?若为此事派兵镇压,实属白白耗费国力。”
“是啊官家,现在国家正处于艰难的时候,一切都应当以力求稳妥为上。将军事报这样的东西放到民间,太容易引起动乱了。”
出来谏言的多是御史,等他们发表完反对意见后,大殿内的诸人便趁机暗暗观望上首的官家的神色,就见赵芫极为淡然地撑着脸颊,耐心听完,温和地说:“诸位*所言,朕亦思索过。但仔细想想,百姓之所以被蒙蔽、被煽动,一定是朝廷的官员工作没做到位啊。读书少,不代表蠢,各地的官吏若将政策都讲清楚讲明白给当地的子民们听,子民们遇到困惑时,耐心为其解惑,自然可以杜绝有心之人的煽动挑拨。”
这?这也太过了!赵官家的话音一落,底下人心顿时浮动,有殿中御史站出来,语气硬邦邦地说道:“百姓万万之多,困惑万万之多。朝廷官员怎可日日关切每个人的状况?若如此,恐怕人人都不必处理国事,必须整日为愚昧的百姓开蒙去了!”
赵芫脸上的温和收敛,认真问道:“百姓如果日日吃饱穿暖,有田种,有书读,还会有万万个困惑吗?”
“读书人自然困惑的少,不容易被蒙蔽。臣所言指的是没有书读的大部分农人。”御史觉得官家说的和他所言根本不是同一个群体,为此还沉声谏言道,“官家从出生开始就锦衣玉食,竟不知天下不识字的人才是多数。”
他这么一说,御史们的眼睛全都亮起来。
读书烧钱!种地的人,一家子能供一个人读书便已经万幸,官家难不成以为笔墨纸砚和路边芦苇一样便宜吗。真是何不食肉糜啊!谏言!必须谏言!
然而还不等跃跃欲试的言官们窜出来,上首的官家忽然抚掌笑起来,笑的灿烂极了:“你说对!天下百姓当中,不识字者众,而有识者寡,所以百姓这个群体容易被欺骗,煽动。”
众人一愣,御史的思维还没转过来,就听见一声沉重的拍击响声,赵官家握手成拳砸在龙椅扶手上,“看来问题出在哪,诸位心里早就清楚明白啊,朕还以为相公们这么多年一直看不清!大多百姓不仅不识字,而且没有正确的消息渠道来源。耳朵里只能听见繁杂的不知真假的传言、谣言!自然会被有心之人牵着走、推着走!”
“朝廷录用数量庞大的官吏,却连个信息渠道都做不好!年年政策宣讲都下不到基层乡里。难道都是死人坐在衙门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