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妞是个初中生(93)

作者: 夏洛风 阅读记录

然而,那时的筱彤虽然顽皮,但在张佳慧眼中,这些行为却都显得那么可爱。她会笑着收拾残局,然后温柔地告诉筱彤下次不可以这样做。

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呢?张佳慧缓缓地站起身来,走进书房。她在书柜的最底层摸索了一会儿,终于搬出了几本厚厚的相册。

相册上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尘埃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欢快地飞舞着。张佳慧轻轻地吹去灰尘,翻开了第一本相册。

相册的每一页都贴满了筱菡的照片,从她刚刚出生时皱巴巴的小脸,到学会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模样,再到上小学时背着书包的可爱样子,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筱菡成长的点点滴滴。

照片的旁边,还贴着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菡菡第一次笑”“菡菡会叫妈妈了”“菡菡自己吃饭”……这些简单的文字,却承载着张佳慧对筱菡满满的爱和回忆。

她急切地翻找筱彤的相册,却发现只有薄薄一本,而且大部分都是和姐姐的合照。筱彤单独的照片很少,记录更是寥寥无几。张佳慧的心突然揪紧了——难道从那时起,自己就无意中忽视了筱彤?

记忆的碎片如潮水般不断涌现,张佳慧的脑海中闪过一幅幅画面。

那时候,筱菡还在上小学,每天晚上,她都会耐心地陪着女儿一起读绘本。灯光下,母女俩的身影温馨而美好,筱菡专注地看着绘本,张佳慧则轻声讲述着故事,偶尔还会互动一下,问女儿一些问题,引导她思考。

然而,当筱彤上小学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张佳慧正忙于晋升科室副主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加班到很晚。她回到家时,筱彤往往已经睡了,她只能匆匆看一眼女儿的作业,然后疲惫地倒在床上。

筱菡写作业时,张佳慧总是会在旁边温柔地鼓励她,告诉她只要认真思考,一定能够解答出难题。但当筱彤写作业时,张佳慧却总是不自觉地拿姐姐做比较,“这题你姐姐当年一眼就会了”这样的话常常脱口而出。

张佳慧回忆起辅导女儿杨筱彤作业的情景,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她总是不停地催促孩子,仿佛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半点拖延。做完作业后,还有附加的数学和英语作业,以及周末的辅导班,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如石沉大海,对提升成绩毫无作用。而对于大女儿杨筱菡,当时因为忙于照料年幼的杨筱彤,张佳慧从未如此严厉地要求过她的学习,可她的成绩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令人省心不已……

书桌上的台灯突然闪烁了一下,张佳慧的思绪被打断。她抬起头,目光落在玻璃反射中的自己身上。镜子里的女人,眼角已经有了细纹,眉头间是常年紧锁留下的痕迹,显得有些憔悴。

张佳慧不禁想起了昨天在筱彤房间门口听到的话。当时,她正准备去看看筱彤的作业完成情况,却听到房间里传来筱彤的声音:“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姐姐,那还努力什么?”这句话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张佳慧的心上。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是筱菡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上出现大女儿清秀的脸庞:“妈,我这次年级排名又进步了五名!”

“真棒!妈妈就知道你最优秀了。”张佳慧的声音中透露出毫不掩饰的喜悦,这是她对筱菡一贯的夸赞方式。然而,就在她说出这句话的瞬间,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她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张佳慧不禁陷入了沉思,她突然意识到,每次与筱菡通电话时,她们的话题似乎永远都围绕着成绩和荣誉打转。无论是考试成绩、比赛名次,还是各种奖项,这些似乎成了她们交流的核心内容。

挂断电话后,张佳慧的心情有些沉重。她缓缓站起身来,脚步不由自主地朝着筱彤的房间走去。推开房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墙上贴着几张色彩鲜艳的动漫海报,书桌上则散落着几本素描本。

张佳慧轻轻拿起其中一本,翻开一看,里面的每一页都画满了精美的动漫人物素描。有些是她熟悉的经典角色,而有些则显然是筱彤自己创作的原创角色。这些画作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展现出了筱彤极高的绘画天赋。

张佳慧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心中的惊讶和感动越来越强烈。最后,她翻到了素描本的最后一页,发现那里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我的梦想是成为漫画家。”

张佳慧的手微微发抖。她从来不知道女儿有这样的爱好和才能。每次家长会,老师都说筱彤上课喜欢在课本上画画,而她只会责备女儿不认真听讲。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滴轻轻地敲打着玻璃,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这声音像极了张佳慧记忆中的某个场景,让她的思绪渐渐飘远。

那是筱彤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一个这样的雨天。那天,张佳慧像往常一样去接筱菡放学,但却在匆忙中把筱彤忘在了幼儿园。等她意识到这个错误时,已经过去了好一会儿。她心急如焚地赶回幼儿园,心里充满了自责和不安。

当她赶到幼儿园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筱彤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门口,小小的身体显得有些单薄。她的怀里紧紧抱着湿漉漉的书包,雨水顺着她的头发和衣服流淌下来,浸湿了她的鞋袜。

张佳慧快步走到筱彤面前,心疼地抱住了她。筱彤抬起头,看着妈妈,眼中闪烁着泪光,她轻声问道:“妈妈,你是不是更喜欢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