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知青在年代文里吃瓜(53)
至于闻怀溪那个已经被完全拆开了。原原本本地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前两次已经给她寄过了,这次的麦乳精是给徐桂芳和姜山喝的,饼干也是给他们的。属于闻怀溪的,只有那么一小点小零碎。
像是几根时下流行的漂亮头绳,还有闻怀溪用惯了的雪花膏,以及在底下被盖住的肉干。
闻向妤打开自己的包裹打算重新包一下,裹严实点路上不怕颠。
袋子刚打开,里面的东西完全露了出来。
外头的确装的是一件棉袄,里面却是父母给她准备的一些耐放的肉干,饼干什么的吃食。满满一大包,被一件偏大的棉袄仔仔细细的完全包裹起来,里面还有一封信。
上面说这件衣服做的大,闻向妤可以在里面多塞点衣服,这样冬天没有那么冷。
至于吃的是她自己的,上次给妹妹寄过了,这次就给她寄,还特意说让姜怀天给她送过去,毕竟姜家有一辆自行车。
闻向妤叹口气。
丰收大队真的太远了又没有牛车什么的去公社,想要去一趟公社只能走路或者借会计家的自行车。
闻向妤来这边几年了,仍是没有适应一次走六七个小时的疲惫。
借自行车吧,他们大队会计很宝贝这辆自行车,自家人都不让碰。
要不是闻向妤给了他几根“牡丹”,这自行车根本借不出来。
牡丹一包五毛二还要烟票,一包烟抵得上两个工了,村里没人舍得买。
闻向妤算了一下账,借一次自行车相当于一毛钱,她一般很少借。很偶尔跟大家一起去公社给家里打电话,约好取包裹时间后借一次,去公社取一下包裹顺便再给家里打电话。
别的时候跟大家一起去公社,都是自己生生走过去。
她的那几包烟还是下乡的时候闻知柏给她带上的。
刚来的时候散人情,后来借自行车,也差不多快用完了。
这次的包里,就有几包香烟,专门给她打好关系用。
第26章 他简直委屈死了啊!
闻怀溪和闻向妤恍然。
难怪棉袄这么大呢,原来好东西都藏在里面。
闻怀溪提出疑问:“江婵媛掂一掂都知道东西不对,为什么没打开这个,刚刚也没在大家面前说包裹里还有东西。”
闻向妤摇摇头:“谁知道呢,不管她,打开了咱们还要犯愁。这么些东西,她拿点什么都不好查。”
闻怀溪想了想也是,她点头,道:“那好吧,姐你把东西装起来,等会儿让大表哥送你。”
“给你留点儿?”
“我不用啦!你自己留着吃吧。”
闻怀溪给她看自己的柜子,里面的东西完全不输寄给闻向妤这些,只是没有那么多了,她这一个月不想吃饭吃了不少零食垫肚子。
“家里不会让我饿着肚子,这些够我吃了。姐姐要是工分不够,只能用钱买粮食了。”
“哎,也对。”闻向妤羡慕不已,“为什么我没有下乡到姜舅舅家的公社啊。”
闻向妤也就这么一嚎。
就算她真的在这边插队,她也不会好意思吃姜家的饭。毕竟姜家不是她亲舅舅家。
两姐妹笑闹着说了不少话,时间也不早了,闻向妤该走了。
姐妹两个道别后,姜怀天骑着自行车,跟着闻向妤一起往丰收大队骑去。
下午的时候,闻怀溪坚持去上了工,手上越来越疼。
她琢磨着去老王头家拿点药,老王头刚好来家里找姜远峰,带着自己的药箱跟缺药的单子。
跟姜远峰说好要去公社拿什么药以后,老王头给闻怀溪找挑完水泡后抹手的药。
这药不多,也是这些知青下乡后他才去公社拿了点,不知道有没有剩。
正找着,他突然想起来什么,问道:“对了小溪,跟你一批来的一个男知青,叫刘……嘶,刘什么来着,我想想啊。”
“叔,你说谁啊?哪个刘知青?”
她下乡后就只是礼貌地跟那些知青认识了一下,之后便一直住在外婆家里。
这批下乡的知青包括她一共有四男两女,除过赵建设跟宋未晏,剩下俩男知青都姓刘,这没名字她是真不知道说的是谁。
甚至有名字她也不一定知道,谁能知道她连同一批下乡那些知青的名字样貌都没记住呢。
“哎呀,就是那个姓刘的知青,叔想不起来了。”
老王头感觉自己刚刚还记得的,怎么说起来又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名字是啥了,正当他着急的时候,进屋的徐桂芳提醒了他。
“你们说的是那个叫刘志斌的男知青吗?我记得张会计他闺女喜欢那个知青的。一个女娃娃,天天跟在人家后面帮忙干活又给吃的,张家的都愁死了。”
虽然下乡了俩刘知青,但是另外那个刘知青挺没存在感的。
来了这么多回知青,大队的队员们认清了他们,都没有一开始那么兴奋那么关注,徐桂芳能对这个刘志斌比较熟悉也是因为张家媳妇儿提过几回。
张家媳妇儿愁,徐桂芳也愁啊。
她家也有适龄的孙女,她一直打听着谁家小子合适,自然听说过那些知青的情况。
那些个知青就没几个靠谱的,大队里的大人们提起知青就摇头,偏生娃娃们看不清。
近些年周边大队和知青结婚的娃娃不少,跟知青结婚的姑娘小子们,大部分结婚了还要父母贴补。
这种要父母贴补的都算好的了,好多个知青勾着本村的姑娘小子,还一勾就是几个。
就那个刘知青,下乡一个月勾三搭四的,大队里多少个姑娘给他送过东西了。张家闺女还巴巴地凑上去,张家媳妇跟她说了好几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