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渝筹算师/谁说庶女要宅斗?全家宠还来不及(284)+番外
其中十万四千两内府在两日后就拨给了工部,用来支付镇海王托内府向工部定制的那批竹报平安青瓷。
张大人,你也说了,青瓷烧制困难。
更何况还是定制的竹报平安青瓷。
难道说,在那一个月内工部烧出了两批竹报平安青瓷?
不应该啊!烧制青瓷的窑应该是专为皇家使用的啊!
而且我问过烧制青瓷的师傅们,青瓷烧制不易,烧制青瓷的窑在短期内不可连续使用。
请问张大人,既然如此,那是内府的账记错了呢,还是你们的账记错了呢?
内府确定那批青瓷的钱内府已经支付过了。
你这边又说这批青瓷的钱是找户部支取的。
难道说……你们支取了两次银子吗?
怎么一次两次的,不管是内府还是陛下的私库,只要遇到和工部有关的账目了,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叶辞书不缓不慢的问道。
工部大堂里静悄悄的,谁都不敢说话。
李尚书额头的官帽已经被汗水打湿了。
左右两位侍郎也不敢说话,只是低着头。
“应该……应该是臣记错了!”张大人依旧跪伏在地上。
只是他的身子瑟瑟发抖。
太子轻轻哼了一声。
“记错了?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值十万四千两银子啊!
京郊一户普通的庄户家,一年生活需要的银子也就在十五两左右。
十万四千两要够七千户庄户生活的。
你们这一句记错了,可还真贵呢!”太子淡淡说道。
工部所有的人都跪了下来。
李尚书更是连后背都湿透 了。
完了!这下真的完了!
“张大人既然这笔账记错了,那就当是记错了吧!那我们看下一笔账。
还是虞横司的账目,也还是去年的一笔账。
张大人可别发抖了,要认真听!”叶辞书说完就拿起之前的那本账本。
“二十三年五月,工部为威远军赶制一批棉靴,共计十万套,每套成本在四两银子。
工部一直为三大驻军裁制军服和棉靴,朝堂上的知道的。
这笔银子张大人记得吗?”叶辞书继续问道。
张大人一听,立刻直起腰来。
“记得!这笔账没有任何问题,三大驻军每年的军服和军靴都是我们工部赶制的。
银子是从户部直接拨给工部,不从兵部走。
这些陛下都是知道的。这笔账没有问题。”
叶辞书没说话,只是看着张大人。
张大人心里发抖,这笔账是没问题啊!
大堂里的人也都互相看了看,是没问题啊!
三大驻军的军服军靴,还有日常用的都是工部赶制的,每年那么多呢,怎么可能出错呢!
“叶算师,你继续说!”太子像是想到了什么,脸色很不好看。
第247章 一锅端
“张大人说的这笔账,从表面上没问题。
但是,张大人,据我所知,从去年年初的时候开始,威远军将士的棉靴就不从工部走了。
五月份的时候,熙宁长公主来了密函请求陛下允许威远军设立自己的棉靴作坊。
公主殿下体恤北地的那些年老无体力的老弱妇孺,自掏腰包设立棉靴作坊。
一来是给那些老弱之人提供一个可以挣银子的地方。
二来也是因为北地苦寒,一到九月份就冰天雪地。
工部做的棉靴单薄,将士们穿了那种棉靴脚上都会长冻疮,影响了将士们的战力。
熙宁长公主借着北地物资的便利,将羊皮用在棉靴上,让人制作出保暖的羊皮棉靴。
因着北地情况特殊,这个事情并没有多加宣扬。
陛下也因为体恤北地将士,让内府拨了这部分银子给北地。
前两日,太子殿下将内府的账本拿了过来,我正好看到这一项的开除,就多嘴问了两句。
内府的那位管事特意解释了不说,还拿出了陛下的谕旨。
所以,张大人,去年北地的威远军并没有向工部定制棉靴。
这笔账……是假账!”叶辞书正色说道。
张大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浑身瑟瑟发抖。
突然,有人发现张大人身下出现一滩水渍,离着张大人近的官员立刻扇了扇,并捂上了嘴巴。
太子也看到了,他皱了下眉。
很快,两个禁军上前将张大人卸了下巴拖了出去。
随后,又有两个小太监抬着水桶上前,将之前张大人弄脏的地方快速清洗干净。
整个过程,工部的官员们都不敢说话。
太子呢,又将手上的手串拿下来把玩了。
“之前营缮司的账扯上了父皇的私库,现在虞横司的账扯上了内府不说,还把威远军也扯进来了。
工部还真是人才济济啊,一个个的胆子大的把手伸那么远了啊!
孤就觉得有点奇怪。
一个小小的主事怎么就敢做这么大的事情呢!
虞横司员外郎,这事情你不知道吗?”太子看向虞横司员外郎韩大人。
韩大人噗通一下就跪了下来。
“殿下,微臣真的不知啊!”
“知不知的,你说了也不算!”太子轻轻抬了抬手。
跟着韩大人的那两个禁军立刻上前,将韩大人也拖了下去。
李尚书惊愕的看着上首的太子,一脸的不可置信。
当场押走朝廷官员,太子的胆子还真大呢!
“怎么?觉得孤越界了?还是觉得孤胆大妄为,即使身为储君也不可擅自对朝廷官员加以刑罚是不是?
各位大人,忘了告诉你们一句了。
孤在接手监察司的时候,父皇就给了孤一到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