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证言(11)
【7.13凶杀案已经结案,前天正式移交给检察院,你记得和秋队沟通采访时间,争取月底完成剪辑,下个月播出。】蒲辰电视台去年推出一档周播的法制栏目,采取一种新颖的案件记录模式进行“普法”宣传。
【明白,我马上加她微信。】程映秋点击添加到通讯录,自我介绍【秋队,你好,我是电视台的法制记者程映秋。】她咬着牙发送申请,把手机塞进衣兜,走出电梯。
***
技术中队办公室,下午两点,其他人手头的工作尽数完成,李鹤薇让她们回家待命。她则坐在工位,陪着陶聆和安妤加班。
各司其职,兴许痕检忙碌的时候,两位法医可以稍微松懈。
李鹤薇刷完两局消消乐,终于通过200关,心满意足将手机放在一边,直视着电脑沉思。
死者年龄30岁左右,身高178cm,死亡时间7天左右,按照正常逻辑家属会报案,再经过重案组同事的筛查,应该能够快速锁定其身份。然而五个小时过去,仍然杳无音信,李鹤薇点开右下角微信图标,忍不住发问:【秋队,你们筛查结果如何?】
【蒲辰没有,正在申请上游城市协查。】
【棘手,我再想想办法。】
尸体呈巨人观,面部肿胀,不能辨别模样,陶聆用“炸指纹”的方法获取对方指纹,通过比对,并没有在数据库查到死者的信息。
所以,怎样才能还原他的面容?
李鹤薇思前想后,翻找出死者的正脸照片和颅骨照片,尝试着想象他正常的容貌。双眼的距离,眼睛和鼻子的距离,眼睛和嘴巴的距离,眉毛和发际线的距离,她测量后记录重点,开始动笔。
颧骨高,眼窝深,头发浓密,发际线低。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她接连画完三张,每张的特征明显迥异,画出来的面目还是不同程度肿胀。
模拟画像师绘图依赖于对人脸五官的深刻理解、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李鹤薇眉头深锁,她接触模拟画像不过半月,哪来的经验?勤能补拙,她每晚都会把自己关在工作间长达两三个小时,然而只是杯水车薪,简单的寻人,根据口供寻找盗窃案罪犯或许可以,像这种没有任何线索,需要靠经验分析的案子,实属难办。
强烈的挫败感。
李鹤薇自小学习能力强,只要愿意学,都能迅速上手,这还是她第一次深感无能为力。
“薇姐?”陶聆5分钟前换衣服进来,见她左手撑着脑袋闭目深思,因而坐回办公位等候。这会儿看时间紧急,方才低声轻唤。
李鹤薇睁眼:“嗯?几点了?”
“4点半。”
“走吧。”她捏了捏眉心,推开座椅,站起身*,“安妤呢?”
“在换衣服。”
她们送走安妤,陶聆低头翻查通讯录拼车司机的联系方式,温言细语:“薇姐,我们拼车回去,蒲辰到牟庆只要25元一人。”
“开车。”
“嗯?”陶聆以为自己幻听,她记得对方去年在高速追尾前车,造成左臂骨折,休养半年才康复,后来一直没见她开车。
李鹤薇拐进停车场,找到车位:“怎么?”
陶聆担忧:“可以吗?”
“5年驾龄,为什么不行?”其实她10年驾龄,曾经开着自己的坦克500驰骋草原和沙漠,原主的大众甲壳虫着实屈才。
“哦。”陶聆忐忑,跟着她坐进车厢,连忙偏头系安全带。
“老家地址。”李鹤薇系好安全带。
“发微信了。”
李鹤薇连接导航,挂挡,踩油门,小车驶出停车场。
甲壳虫2.0t高配,动力足,她跟着导航走,绕过环城路,很快进入高速。李鹤薇不经意偏头,见身旁的女孩右手抓着斜上方的拉手,紧抿着双唇,全神戒备。
干嘛紧张?
李鹤薇顿起促狭心,右脚踩动油门,甲壳虫疾驰,时速100,108,114,她控制着车速,向左变道,加速,超过前车,变回右道。短暂5分钟,限速120的范围内,超车四辆。李鹤薇余光瞥见陶聆的鼻尖好似沁出薄汗,左手也抓住拉手。
看来对方没有把“有事直说”四个字记在心上,她在等,等她主动示意。
继续超车,3分钟后,右侧的陶聆轻咳,声音哑哑的:“薇姐,慢一些。”
李鹤薇达到目的,唇角微扬:“好。”她减速,以安全的距离跟着前车。
第8章 爸,我带嫂子进屋。
约莫5点20分,李鹤薇驶出高速,etc收费9.8元,她扫一眼手机,剩余8.3公里,怎么显示25分钟?
“前面十字路口右转,进去200米再左转,路会有点窄。”陶聆嗓音温软,提醒她。
“好。”李鹤薇放大导航查看路况,原来走的乡道。乡道弯多路窄,所以左转以后她放缓速度,谨慎驾驶。
陶聆每次回老家坐亲戚的车或者拼车都会犯晕,司机开得快,弯道从不减速,而身旁握着方向盘,小心翼翼踩刹车,给油,会车时还能指挥旁车司机收起后视镜的人带给她极大的安全感。她偏头,凝望李鹤薇清丽的侧脸,嘴角不由地抿起一点笑意:“薇姐,你开车的技术比我想象中要好许多。”
哪有这样夸人?李鹤薇腹诽,唇边早已翘起弧度,说话的语气却辨不出喜怒:“想象中是什么样?”
陶聆低声讲述事实:“你去年因为跟车距离太近,追尾前车,造成左臂骨折。”
......
难怪洗澡的时候发现左臂有一条不算明显的手术疤痕,神经恢复缓慢,所以偶尔还会隐隐作痛。
她驾龄10年,每天开车上下班,假期和三两好友越野自驾,从未出过事故。然而原主做的事,却需要她来解释,李鹤薇一时语塞,好一会儿才说:“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