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证言(12)
“挺好的。”陶聆指路,“薇姐,左转上坡,再进去50米就到了。”
李鹤薇提前打转弯灯,左转,远远便望见50米开外的两栋自建楼房,外面宽敞的水泥坝摆放着五张大圆桌,座无虚席。再近些,路口站着一位穿水红色短袖,深色长裤,打扮朴素的妇女朝她们招手。
“那是我妈,带你去停车。”陶聆给她打预防针,“今晚难免会提到我哥,你不要介怀。”
李鹤薇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表示明白。她下降车窗,跟着柳芸的指引往前。
“来,来,再前面一点。”
“小薇,停在这里就好,旁边可以过车。”
李鹤薇观察两边的宽距停车,拿着手提包,紧随陶聆下车。
柳芸冲着李鹤薇冁然一笑,叮嘱陶聆:“小聆,帮你嫂子拿包啊,她好不容易来一趟。”
“不用的,包很轻。”李鹤薇不愿和陶父过多打交道,觉得柳芸面善,勉强喊了声妈,将准备的红包塞给她。
“这怎么好意思?你人来就行了嘛。”柳芸笑着推辞。
“您帮忙收下,一点心意。”
好一阵寒暄,柳芸才收了红包,领着两人往楼外的水泥坝走,众人纷纷投来目光。
“呀,小聆回来啦,越长越标志。”
“三婶婶好。”
“咱小聆现在吃公家饭,陶家第一人。”
陶碌海皮笑肉不笑:“吃公家饭有什么用,赚钱才是硬道理,她还没陶宗打工赚的多。”
“稳定嘛,女孩子稳定好啊,以后肯定嫁得好。”
李鹤薇向来讨厌周围的亲朋拿女生婚嫁说事,眉头越拧越紧,侧身挽着陶聆的手臂,耳语:“厕所在哪里?带我去。”
她的声音压得低,微烫的气息拂过陶聆耳朵。陶聆愣了愣,心头某处的痒意一闪而过,后知后觉对方在帮自己摆脱现状,她承下好意,顺水推舟:“爸,我带嫂子进屋。”
“去吧,去吧。”适才柳芸把李鹤薇的红包塞进他衣兜,他这会儿心里舒坦。
陶聆大伯忽然开口:“哟,这不是小洋的媳妇吗?专程开车从蒲辰回来,碌海你好福气。”
李鹤薇没搭理他,随着陶聆走楼梯上二楼,房门关闭,眼前的人转过身,抬头望着她,平素古井无波的眸底漾起微光:“谢谢你。”
态度真挚,言语诚恳,李鹤薇却莫名有些羞恼,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盯着她眼睛说话,直女都是如此吗?怪让人发憷,她移开视线,关注身后房间的布置。
锃亮的瓷砖,虽然质量瞧着并不好,但在乡镇已经算得上大手笔,一米八的大床,一个封顶衣柜,竟然还有梳妆台。
“这原本是你和大哥的婚房。”
......
一句话将她噎住,李鹤薇词穷,杵在原地进退两难。
“妈想让你今晚留在老家,明天午饭后再走。”
李鹤薇蓦地转回头,眼神愕然。
“我拒绝了她,说你工作忙。”
怎么喜欢说话说一半?李鹤薇心下稍安,转守为攻:“陶聆,你不喜欢和他们唠嗑,大可找个地方躲着,耳不听为清。”
“他们会觉得我不识礼。”陶聆咽了咽喉咙,“所以,幸好你在。”
明显的道德绑架,自我pua。李鹤薇想与她争论,又觉得会不会管太多?而且个人遭遇和家庭成长环境不同,认知也会大相径庭,并不能简单定性为谁对谁错。
例如她母亲虽然早逝,但继母为人和善,性格开朗,父亲燃气公司中层管理,薪酬可观,所以自小也没吃过苦,受过累。
反观陶聆呢?听程映秋提过,生长于农村,7岁父母进城打工,陶洋读初中,她留在老家,每天步行往返相隔3公里的镇中心小学。初中考进县城的实验中学,读书时既要忙于学业,还得给家里四口人做饭,甚至帮忙送货。
“小聆,和你嫂子下来吃饭。”
“哦,好。”
李鹤薇思绪被陶聆的声音拉回现实,随同她去卫生间洗手,而后下楼。
他们坐一楼客厅的主桌,两张圆桌都是陶家和柳家内亲,李鹤薇硬着头皮回应旁人的客套,一顿饭吃得索然无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方才吃瘪的大伯开始唠嗑:“哎呀,小洋失踪两年,我们没喝着喜酒,小聆呢?有没有男朋友,早点办啊。”
陶碌海说:“没听她提过。”
柳芸附和:“对,小聆学习任务重,这才刚毕业。”
大伯喝酒上头,大咧咧道:“是不是11月就25啦?年纪不小咯,你妈25的时候,娃都生了两个。”
三婶也打开话匣子:“让你家陶宗介绍嘛,他们厂里的单身青年多着呢。”陶碌海排行老二,他们和大伯的房子紧挨着修建,两家时常互相帮衬。
陶碌海眉开眼笑:“对啊,大哥,你让陶宗给她介绍,争取找一个年轻有为的对象,我家陶聆也不差。”
陶聆心头发闷,藏在圆桌下的双拳攥紧,艰涩地开口:“爸,我还不想谈对象。”
陶碌海没料到陶聆会突然反驳,脸色骤变:“说什么呢?”
陶聆双唇颤动:“我还年轻......”
“小聆,大家都是为你好。”
李鹤薇本来不想插嘴,但委实听不下去,冷着声音接话:“我说两句,什么叫为你好?结婚那么好还用催吗?有钱掉在地上陶聆她不知道去捡?”
“结婚可以带来什么?风言风语?别以为我耳朵聋,听不见,吃饭前谁在说我克陶洋?”李鹤薇明知以后不会和陶家来往,直接破罐子破摔,“有毛病吧?”
大伯知道她在蒲辰公安局任职,还是陶聆的领导,而且父母算是当地美食界叫得出名字的商贾,少说也有千万的流动资产,惹不起,因而低着脑袋不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