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国舅的太师路(54)
耿裕此人尚勤俭,重法度。因不久前,亲眼见证前任吏部尚书王恕与文渊阁丘相公的私人恩怨,竟被小人利用,惹上意不喜,失落归乡,更是时时提醒自己持重公正,小心谨慎。
听闻姜郎中的一番解说,再看看一旁的张侍郎的一脸难色,虽欲请上意,但也知弘治帝虽践祚时日不长,善纳谏言。但有些事情,圣心固然,便决不允许臣下置喙。
再思及昨日入乾清宫东暖阁看见的一幅突然出现,高悬于侧的奇异舆图,心中略有成算。
“既是如此,姜郎中。”
“下官在。”
“拟吏部公文。”
“是。”
“翰林院编修徐穆,博学多才,经明行修,上甚嘉之。良才美玉,可堪大任。吏部品量百官,不可不用之。今决议,命其巡境走访,体察民风,为期一年,诸公闻之。”
鲜墨未干,墨痕章然。
“时敏弟。”
“耿冢宰。”
“劳驾你带着姜郎中跑一趟。先上文渊阁,请三位相公盖官印。”
张悦豁然抬头。
“耿冢宰,是不是……不合适?”
耿裕不应,从柜中取出两枚方形印章。
“本官官印并私印在此。你小心收好。”
张悦手抖了抖。
忽然觉得自己冒失失地冲进顶头上司的值房,甩包袱给上司,实在是大大地不明智。
可是。
开弓没有回头箭。
硬着头皮也得上啊。
文渊阁。
略一抬眼,乃是博学多识,风度翩翩的丘相公。
张悦顿感庆幸。
内阁三相公,世人皆知丘相公与刘相公性情相类,志趣相投,别看平日里多有争吵,那也是君子之间论道之争。
但丘相公一向待人和气,刘相公却总板着一张脸。
刘相公今岁刚过耳顺,从面相上看,却好似比已过七旬的丘相公更为年老。
究其根本,便是因为刘相公无论何时,均是不苟言笑,但凡与人说话,眉间沟纹更是如刀刻剑雕一般,叫人下意识屏住呼吸,双脚并拢,走出阁门,十个有九个耳激嗡鸣,汗流浃背。
“何事前来?”
姜郎中虽说是吏部文选司郎中,有人说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五品官。
再有权势,那也是五品!
在朝京官,四品以下皆蝼蚁。
年近五旬,为官二十余年,姜文清敢发誓,这是自己头回进文渊阁。
年纪大就能在文渊阁内泰然自若?
在阁老面前侃侃而谈?
做梦!
若是有复读机,大概就能明了姜郎中现在的状态。
先在下属面前发泄了一通。
又到一把手、二把手那儿讲了两遍。
姜郎中表示:哪怕内心翻江倒海,老夫便是闭着眼睛,事情缘由也能说明白。
再多。
侍郎大人,得您说了算。
阁老眼前,这种事情,看着棘手,实则非常简单。
“本官知道了,东西都留下。”
又唤书吏,“去翰林院请徐穆前来。”
走出文渊阁,张悦松了口气,姜郎中脚步虚浮。
踩着脚下的台阶,姜郎中忽然恍然大悟。
很明显,自己的姓跟徐穆的姓不对头啊。
姜徐。
将徐。
已经慢了,还“将”慢。
那不是更慢了。
难怪遇事多磨。
第31章 第三十一章
值房内。
看着桌案旁的三本泛黄纸书。
一堆堆成小山的纸片。
徐穆叹了口气,正要让书吏帮忙处理掉。
文渊阁的传唤到了。
先是吏部郎中,现在是阁老,接下来会不会是弘治帝?
徐穆摇头一笑。
再想想适才吏部的一番谈话,忽然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猜测。
拿起三本纸书,并南京马府马松铭及恩养在马府的船队遗老的一叠谈话记录,便
随书吏出发。
若非此事,便当治学,给阁老们讲古。
待书吏进去禀报时,徐穆站在原地,大略在脑子里理理思路。
来往人等,便见徐穆站在文渊阁前,昂着头,抱着一堆书卷,不知在看什么。
巡视宫墙的羽林卫打眼前走过,时不时都要看他一眼,目光很是奇怪。
青色官服,打鸂鶒补,腰束乌角,很明显,七品文官。悬着出入禁门的朝参牙牌,呜,有极大可能是个翰林编修。
可是,翰林编修被阁老找上门?
文渊阁的门槛是被削了半寸?
书吏出来,将徐穆让进门。
徐穆进屋,便见徐溥、丘浚、刘健三阁老均端坐案前。
三双看似浑浊,实则清明的眼睛盯着自己。
这是鸿门宴?
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嘴里暗暗咬住两边软肉,定下心神,徐穆上前两步,道:“翰林院编修徐穆,见过徐阁老,见过丘阁老,见过刘阁老。”
碍于怀里一堆书卷,手用不上力。
一鞠到底,也显恭敬。
丘浚在明朝宰辅中以“博极群书”著称,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称他为“当代通儒”,举凡六经诸史、古今诗文、以至医卜老释之说,无不深究。
看见徐穆抱着一摞书卷前来答话,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一个舞勺少年连行礼也记着把怀里的书卷护着,两个字,满意。
“徐编修且坐。”
徐穆谢过,坐实三分之一,不致掉下椅出丑就好。
很快,书吏敲门,送上热茶,并一张小桌。
见阁老们都端起茶杯,徐穆便将怀里的东西都放在小桌上。
放之前,下意识地用袖口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