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小国舅的太师路(55)

作者: 澹博雅 阅读记录

擦到一半,忽然觉得不对。

果然,首辅徐阁老看着自己的眼神,颇为~额…复杂。

丘浚接着开口,“怀里拿的是什么?”

问起这话,徐穆说话顿时有了底气。

“回阁老,这些是当年随从郑公公下西洋时的通事,总制留下的见闻。”

“《瀛涯胜览》,成书于景泰三年。《星槎胜览》,成书于正统元年,《西洋番国志》,成书于宣德九年。”

“这些,是臣在应天府郑公公后人马松铭府内,与恩养在府的船队年迈老者谈论所得。”

刘健突然插话,“东暖阁的那副舆图是你所献?”

徐穆面色有片刻僵硬,“是。”

“何人所绘?”

“正是下官。”

刘健明显一愣,“你的舆地术,师从何人?”

“是下官从一本残本上所知,研习数年,略有所得。”

闻言刘健差点拽断颌下长须。

圣上特意挂在东暖阁的舆图,是这个半大小子随意画的?

“此图制法,与我中原不同。”首辅徐溥爱才,对能一心向学的少年更看重两分。

言下之意,难道出自外邦?

“阁老慧眼。下官略通测绘、算术,得到残本时,虽不识其文字,但凭字图,得其绘图之法。以为裴司空(裴秀)‘计里画方’的制图原则虽好,但若绘制寰宇舆图,却有不足。下官所得之术,贵在直观。”

“你倒有志气。”

刘健轻哼。

“论道治学,本就是各有其见,见仁见智。又不是经史子集,希贤这话就过了。”

翻翻书页,看到旁边用炭笔细心考校的痕迹,丘浚看着徐穆很有几番亲切。

士农工商,自己没事还在家写戏本子呢。

徐穆这才到哪。

“你在翰林院研习这些,于国有益?”

重头戏来了。

暗暗握拳,整理思路,徐穆开口道:“诸公见笑,下官出身卑微,见识浅薄。但自懵懂,便知我朝北有夙敌,每每来犯,家中俱是严阵以待。穆居大同十三年,提起鞑靼,便是孩提小童也会摇头。”

提起北疆兵祸,三位阁老都有些沉默。

徐穆声音渐沉,“待下官于学堂读书,听儒师教诲,观边军风貌,更知一事。”

说到这里,徐穆刻意顿了顿,“朝廷缺银。”

“下官于翰林院,查阅往年卷宗,知自成化年间,全国地动不止,水患不息。”

“以本朝例。”

“二年五月,黄河泛滥,开封府十余处决堤,沿岸郡县深受其害。同年,京城、通州大雨水溢,屋塌人亡。”

“三年,全国大旱。”

“四年,开封再次决堤。京城、应天府、淮、扬同震。”

“五年,开封再决,张秋东堤坏,漕运不兴。”

“今岁,宁夏地动,又遇瘟疫。”

论及明朝的天灾水患,实在是古今独一份。

偏偏非人力所及,但一旦出事,钱便如流水般花出去。至于有没有到灾民手上,就不好说了。

事关国计民生,三阁臣没有轻易打断。

“天灾难平,北方鞑靼劫掠更频,沿海倭寇猖狂,西南盗匪横行,镇守土司多有异心,朝廷粮饷难发。大同守军衣袄破旧,刀口卷刃,所吃栗米,无法立筷。流民四溢,国库不丰。”

郑重神色,徐穆出口成章,掷地有声。

“故下官以为,天地正进入密集‘活动期’,故天灾水患远胜旧年。”

“但国朝却可放眼海外。”徐穆话锋突转,“天地之大,四方风貌,颇有殊异。下官略知,海外番邦尤爱我朝瓷器、茶砖,丝绸,每每运至番邦当地,其价彪升百倍,乃至万倍。”

说到这里,徐穆呼吸急促,满脸潮红。

各位相公,白银已经掉在地上了,你们真的不考虑捡起来么。

“古国古里上贡的调味作物‘胡椒’,在大食国以北的国度以等量白银衡之。”

“有弹丸小国名为弗朗机,位于大食国以北,去岁其国派出水师向西航行,发现一座孤岛。岛上居民以草席裹身,不通文字,却以黄金做顶。其岛上河流流淌金砂。传言其水师首领,以少量蔬果、船内的记时器物,载得三船黄金回国。”

此言一出,纵然三位阁老明达经义,饱学儒术,也因此眉头微跳。

说道此处,徐穆面东而拜。

“下官知今日所言,有无据之处。但下官以为‘知行合一’方为我辈治学之道。倘若事实如此,国朝所失~甚大。”

话到这里,徐穆声带哽咽,眼圈通红,瞬间跪下两行热泪。急急用手背用力擦过,泪珠反如瀑垂下,不能止息。

见到此景,不只一向和气的丘浚展颜,连最是不苟言笑的刘健也眼露无奈。

舞勺进士,为国夙夜忧心,经史子集读熟,还勤练算术,自学番书。

人微言轻,一身抱负难施。

赤子之心,却是难得。

丘浚与徐溥、刘健对视。

两人皆微微颔首。

过了半晌,徐穆哭声渐止。

三位阁老便唤书吏好生送他出阁。

待其离开,丘浚摊开巴掌大的纸片。

徐溥、刘健递上印章。丘浚一一拿起,重重按在纸上。

唤过书吏,“送往户部。将这两枚印章送还耿裕。”

耿冢宰?

书吏不敢耽搁,拉着同僚,一路疾走。

丘浚端起半凉的茶盏,“虽是少年稚气,却有国士之风,王佐之才,难得,难得。”

刘健执壶,顺便给徐溥、丘浚添盏。

徐溥眼神微暖,“先时,我等还疑惑圣上为何下了这道含含糊糊的口谕,现在老夫已知,不知仲深、希贤可明?”

上一篇: 云鬓衣香 下一篇: 大佬都爱我 [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