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与太子前夫又重逢了(49)

作者: 伽时 阅读记录

又是这个房三郎!

怎么阴魂不散的!他想干嘛!

都是男人,房三郎所做所为李承明怎么会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

李承明内心翻江倒海,面上还是一派沉静,只有眉头稍稍一皱,泄露了半点情绪。

尉迟珏顿了顿,偷偷去打量李承明,他跟随李承明多年,自认颇为了解,看他不置一词,便眼观鼻鼻观心也不说话。

李承明沉默良久,吩咐道,“让你的人继续跟着,有什么消息,及时回报。”

“是。”

……

回府之后,苏宓想了想,还是给房三郎去了封信,毕竟开义诊救治穷苦百姓是他的主意,现在要永安加入,总得提前跟出钱出力的东家打声招呼。

没想到房三郎的回信这么快,还是“人肉”传信,当天晚上就派了身边小厮来传话,说可。

如此,苏宓便放下心来,又命锦宜打赏。

房三郎还另外给了苏宓一本书。苏宓打开来看,都是关于这次义诊的细节和容易出错的点,省得她这个半吊子自己做笔记了。

开了次义诊,苏宓的医术在实践上可以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她心里也美滋滋,看起医书来也格外带劲。

“咚——咚——”

苏宓远远听见长安城楼上的钟鼎一声声地敲响,崇仁坊内传信官的声音清晰可闻,“太子加元服,大赦天下!太子加元服,大赦天下!”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皇太子李承明加元服,陛下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苏宓起身看向窗外,阳光很好,树影斑驳参差,她伸了个懒腰,复又坐回去继续看书。

很快又到了义诊的日子,天空微亮时苏宓就起来了,为了方便,换了素净的窄袖袍衫。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永安也到了苏府。苏宓看她特地扮作小药童,蹦蹦跳跳的像只小兔子,忍不住捏了捏她的脸,真是乖巧可爱的小娘子啊。

两人碰了面,便一道去了常乐坊义诊。

参芝堂位于崇仁坊,世家大族的聚居地,上回试水之后,他们便选择了远离皇城的常乐坊,那里寒门平民多些,总的人口也不多,适合第二次试水。

参芝堂的人早几日便过来踩点了,将一个废弃的院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又在空地上搭了两个棚子,一个用来问诊,还有一个专门用来配药。

锦宜和锦音跟着苏宓,稍微懂一些药理,苏宓就让她们帮着一起配药,至于永安……

小县主娇生惯养,从来没干过粗活,要她去打扫卫生、煎药熬药、接引病人,都觉得太委屈她了。永安挠挠头,“阿宓,我好像帮不上什么忙哎……”

房三郎出来接她们,朗声笑道,“县主不若跟着阿宓,帮她写写药方,整理整理病人的案牍。”

苏宓眼前一亮,“房公子此意甚好,永安,你就跟我一道吧!”

永安眉眼弯弯,像月牙一般,“好呀。”

房三郎看着身边欢喜雀跃的小娘子,“阿宓……我们也认识许久,其实你对我,不必这么客气,你也可以像九思那样,直接叫我三郎便好。”

苏宓愣了愣,若不是房三郎提起,她都没有意识到。

“嗯,好。”她朝他温和一笑。

房三郎微微一笑,却带了些落寞,他自己都不知道现在在计较些什么。

“阿宓!我们快进去吧!”永安推了推苏宓,“还有好些东西你要教我呢。”

苏宓莞尔一笑,欠身与房三郎示意后,便拉着永安去问诊的案桌前,教她一些记录的流程。

病人渐渐多了起来,棚子内有刘掌柜、房三郎和苏宓三位大夫问诊,一切都井然有序。突然,一个瘦削的小孩子冲到了最前面,跪在地上,“大夫,大夫!求求你们救救我阿娘,求求你们了!”

小少年衣服破烂不堪,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苏宓吓了一跳,赶紧去扶他起来,要他说得清楚仔细些,病人现在是什么状态。

原来是小少年的娘亲一直体弱多病,时有咳血,没钱请大夫便一直拖着,昨儿夜里突然晕了过去,至今未醒。小少年哭了一夜,听人说今日有不要银钱的义诊,就过来碰碰运气,希冀真能救他阿娘一命。

小少年的家并不在常乐坊,是更为偏远的万年县赵家村,房三郎让刘掌柜带上药箱亲自过去看看。

苏宓这边还要诊治,便让锦宜带孩子进去换洗一番,他应该天还没亮就一路走过来,一双破底布鞋已经穿烂,脚底磨出了血迹。

小少年却不愿进去,扒着苏宓急道,“姐姐,我得回去,我阿娘还等着我呢。”

永安在苏宓身后探出脑袋,逗他,“你回去有什么用呀?你又不会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