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土穿到现代讨生活的日子(27)

作者: 肥肥笑 阅读记录

王土听了若有所思,想了片刻后,跟王立耳语了几句,王立点头表示知道了,复又走向跟官兵对峙的灾民,等走到离他们还有几步的距离便站上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双手隆在嘴边大声喊道:“招工了,管一顿午饭,用粮食抵工钱,一天一斤大米。”

其实用大米抵工钱还是很招摇的,王土也不是不想换成其他更差点的粮食,只是那边大米算是最便宜的了,他都是专门买的质量最差的米,其他粗粮反而更贵,倒是地瓜便宜很多,他也有想过用地瓜,不过地瓜吃多了烧心,再者运送上没有大米省心,想想也就放弃了。不过他给这次招的小工粮食从五斤减到了一斤,刚开始摊子不大,他给的也痛快,现在摊子越来越大,他不可能再如此大方了,处处要用人,处处要用粮,他总要为了长久考虑,再者一斤大米现在可是相当于二十几文钱,不过王土也知道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宁愿要糙米,毕竟同样的价格,糙米可以多吃好几顿,可以多养活几个人。王土没有先在周围村子招人就是这个原因,周围村子跟大埠村总有认识的人,相互一打听就知道工钱是多少,等知道自己领的是一斤,大埠村刘家村的都是五斤,即使再老实的人也会心生不满,所以现在从灾民里招人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39章

王立的声音一出来,本来剑拨弩张的双方都是一愣,尤其是灾民们,等反应过来的时候,也顾不得跟官兵对峙了,纷纷跑到王立身边询问详细招工的招工情况,倒是那些官兵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还在站在那里懵圈中。

围在前面的一个灾民向王立确认道:“你们招工是做什么的?还有大米能换成糙米么?我们不求吃得好,就求吃得饱。”

其他围着的人纷纷点头说对,王立只能说抱歉:“是去盖房子,至于大米是换不了的。”

“竟然只有大米没有糙米,这是哪个大户人家啊?”

“是啊,哪家啊?家里头囤的都是白花花的大米,难道连家里的奴才婢女都跟着吃?”

这时,围着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不只有灾民也有路边的百姓,听完王立的话后人群便交头接耳起来,一时竟没有上前报名的,把王立晾在了那里。

王土那边已经把一个搭台帮人写信的老秀才请了过来,在石头旁边摆放好桌子,老秀才拿出笔墨坐下后,喊道:“报名的排队,人数有限,先到先得。”

围着的一群人顿时也顾不得聊天了,急忙跟着排队报名。年纪太小太老的都不要,王土不是看不到他们可怜的处境和眼里的渴望,可是这个头开不了,他们本身身体不好,干活又不如其他人,要是一旦开了头,别人只会拿他当冤大头。其实要是有他们能干的活,王土还是愿意要他们的,但是现在的确没有适合的,那也只能暂且抱歉了。

由于王土要招的人实在太多,最后报名的队伍都空了,人数竟然还没有达成。不过王土也不急,跟报名的人说好明天开始上工,还临时决定把老秀才也招到大埠村,专门负责每天登记每个小工的粮食发放。

回去的路上会路过几个村子,他们碰到了就去喊几声要招工,让想去的明天到大埠村报到,听到声音出来打探的倒是不少,大部分都说回去再想想,也有一部分当场就说要去,一路下来,王土估计明天人数应该差不多会够。

果然,第二天王土数了数,平均每家大概能分到二十几个,多出来的十几个人就负责盖宿舍。不过,王土拍了一下额头,他忘记招绣娘了,不过还是等宿舍盖好再说吧,至于缺的刺绣,听说镇上的绣铺生意不好,存了不少货,他去压压价,就先拿绣铺的出来缓一下。

这几天大埠村热闹非常,中午的时候,老远就看到乌压压的一群人捧着大海碗蹲着或者直接坐在地上埋头大吃,为了给他们做午饭,王土不只买了二十多口大锅,更是买了一堆筷子和海碗,谁让他们竟是连吃饭的家伙都没有,怕大姐王草他们累着又找了二十来个妇人做饭。

盖房子的这些人干活重,人也饿得快,饭量又大,每个人一大海碗都不够吃,王土也不限制他们吃多少,就是菜只能那么多,米饭管够,不过菜没了可以吃咸菜疙瘩,王土从市场批发回来的,咸的齁人,跟李大爷给的一样,当初大姐王草很喜欢,现在这些小工也喜欢。因为中午咸菜都是切成小块放在坛子里让人自己取的,王土吩咐过,每天固定的量,剩下了就随便分给大家。所以,下工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捞几块放进碗里带回家下饭,光有米没有菜也不香不是。

于是,从大埠村到镇子的路上,到处都能见到拎着个小布袋、拿着个大海碗匆匆赶路的男人,早就知道的不以为怪,不知道的就会好奇询问一声,不过这些灾民可不会满足他的好奇心,要知道最近知道的人多了,也有许多人想去做工,虽说现在人招满了,想去也不可能了,但是等房子盖好了以后呢?听说大埠村还需要人但是还需不需要这么多就不一定了。大埠村伙食好,又难得接受他们这些灾民做工,所以他们想把大埠村的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不想出现更多的人跟他们抢。

不过他们的愿望可能要落空了,他们每天往返路上看见的人许多不说,在大埠村做工的其他村子的人也会被问啊,所以这一段时间内,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只是大埠村不招人他们才没啥行动而已。

镇子外面的一间茅草屋内走出一个一个穿着破烂的妇人,翘首望向通往镇子的马路,旁边她的儿子也跟着眼巴巴地望着,过了一会儿,从不远处的几间茅草屋里飘来缕缕米香,妇人闻到更是叹气,家里没米可下,只能等当家的回来。

目光所到的马路那头终于出现男人的身影,妇人眼光一亮牵着孩子迎去。

两人往回走的时候,妇人语带抱怨,“别人家早就做好了饭,就等着男人回来吃,咱家却是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同样做工,咱家就是过的不如别人家,你现在把余粮接济给他人,等工完了,咱家吃什么?”

男人不耐烦,“陈伯家一个老一个小,根本就无法养家,再说陈大哥可是救过我的命,我帮他们是应该的。”

妇人当然知道,只是现在处境艰难,她得为自己家多考虑一下,不过不等她再开口,男人大步朝另一个方向走去,显然又是去给陈伯送粮,妇人一口气顿时闷在胸口。

男人到时,陈伯也在煮饭,不过锅里的米煮开了也就一小把,他脸上带着不悦道:“陈伯,不是说了不用省,我每天给的粮食都是一天的量,你本来就病了,还天天吃这么少,身体哪里好的了?你就是不顾及你自己也要多想想小东,小东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饱了才能好好长大。”

陈伯脸上露出笑容,微微摇头,“你每天就一斤大米,还要给我们一半,你自己家里哪里能够,你也不要劝了,我也不是不要,我一个老头子活多久无所谓,就是放心不下小东,所以我厚着脸皮接下了,可我也不贪多,听我的话,隔天给一次,不然我宁愿一点都不要。”

妇人见男人手里的粮食份量没少,立马嘴角拉起,也不多问,结果袋子就去做饭。饭做好后,妇人和儿子用自己磨的小木碗盛粥,男人则用的是大埠村那边发的海碗,他照例把海碗里的咸菜分别夹给媳妇和儿子,妇人低头刚要喝粥,眼前的碗里就被放进了一片肥肉片,耳边又传来儿子高兴地惊呼声,妇人惊讶地抬头看向男人,男人则装作一脸嫌弃地说道:“我天天吃都吃腻了,干脆带回来给你们吃。”

妇人面上白了一眼男人,心里却感动不已,她可是知道午饭肉片每人只有两片的,哪里会吃腻,一般人早就馋得先吃了哪还想得到带回来,这人明明想着她们嘴上却不会说点好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