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238)
当然,他并未在信中提到王知府,而是以疑问的语气,提出今年分配下来的税收额度不对,竟然翻了一倍有余。又结合往年的税收,询问临海县商税皆是全额,不是应该减两成的吗?
这样一来,这三方自是会去调查,身为长临府的知府,王垆就是最大的怀疑对象,不管怎么说,总是需要被调查的。
而唐林身为此事的受害者,并不需要多出面,只需要将略人案的一些线索,暗地里放出来,他们自然会跟着线索查下去。
随后,唐林又想起了关在县牢里的陈家众人,经过几个月的询问,他们的精神都已经涣散,也已招认略人案的情景和真凶。
看来还需要将线索引导陈家地方,这可是人证呢!
现在已经到秋季了,本来陈家众人判的就是秋后行刑,看来得加紧速度了。
作者有话要说:此处税制参考宋朝,两税法这个是真的,那时候百姓要交夏税和秋税,只是这样还算好的,但其实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税,不过这里阿呆就没提了,我们男主不会像那些知县一家到处加税的。
商税也是如此,过税和住税的解释同上面差不多,不过“商引”那边我没有细说,这个分为长引和短引,就字面上的意思,长途和短途,宋朝的商税划分的很完整。除了这个还有其它税目,被阿呆一刀切了。
至于亩产,一亩地的大小是根据朝代变化的,所以产量也都有变化,再加上丰年、灾收之类的变化,阿呆就根据唐宋时的最高产量来设定了。
一石=十斗=百斤(这个也是选的其中比较好记的一个值)
感谢在2021-06-17 00:19:34~2021-06-18 00:07: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45310031 10瓶;冰雪雨泪、阅读是我最爱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0章
那三封文书由差役带着, 从临海县出发,前往长庆府路各处,而那得到文书的官员们, 反应各有不同。
先是陆赞陆通判,他在府衙只是三把手, 上有知府、同知, 但有一样是他们比不上的, 那就是他有监察上官之责。
因为这个,王知府和张同知对他心存芥蒂, 事事皆防着他。
可他这人性子就是这样,该管的, 他自是不能落下。
近几年, 长临府常有女眷失踪, 对于这事,他心存疑虑许久,私下里也找人查了,但一直没查出什么端倪, 此事也就按捺不提。
这日,他同往常一样, 下衙回家,却在家门口被人拦住, 那人自称是临海县县衙的差役, 手上持有临海县唐知县送来的文书。
看着眼前的打扮普通的人,陆赞心中存疑, 真是紧要文书,自是要提交给府衙,为何会送到我地方?还是说, 这个唐知县存着其它心思?
对于临海县知县唐林,陆赞亦有所耳闻,知道他只用了短短数月的功夫,就将临海县县衙捋顺、重新修建集市、让县衙重掌码头,是个极有能耐的人。
也不知道他这样悄悄地递交文书,所为何事?
陆赞看着眼前这个差役,说道:“你随我进来。”
说完,便带头前往自己的书房。
陆赞打开文书,第一反应是临海县怎么会交不出税来?
这几月他听人说,临海县如今热闹得紧,百姓们做点小生意,就能将秋税给凑齐了。
看到后面的那两个数字,陆赞不敢置信,今年秋税,长临府一府户税不过八万两,地税十一万石,再按等级分给各县。
最高的临江县户税也不过一万六千两,地税三万石,临江县是紧县,且耕地众多,土地肥沃,上等田占了大部分,这才定了如此高的地税。
临海县少耕地,唐知县彻查后人口堪堪两千户出头,当初定的时候,明明定的是户税一万二千两,地税一万两千石,怎么会翻了倍?
陆赞收敛情绪,看着眼前的差役,厉声问道:“你可知,今年你们县衙收缴的夏税是多少?”
“回通判的话,今年夏税,户税一万两千银,地税一万五千石。”花朱大着胆子回道。
“尔不过是一个差役,怎会如此清楚?若是说假话的话,尔可是要受杖责的。”
“小的是县衙的拦头,唐知县就任后,便让属下们将往日的文书规整一遍,小的正好是整理府衙下发的文书的,这税收之事,自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