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308)
但是,秦沈线真的能顺利完工吗?
谢雁毕业后继续在周廊的项目组读研究生,她这个比较懒,喜欢一开始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然后就在这儿呆着——
锦城交大,在磁悬浮和高速轮轨上,包括其他交通项目上都有研究项目,而且相关的实验环境和设备在华国国内都很少见,这里也是最容易让她进行实践的地方。
如果不是实验室花了太多时间,她可以提前完成本科的课程,正好这段时间可以在实验室里多接触一些技术上的实践。
年底,沪城的磁悬浮专线成功竣工,苏擎带着她和郑晴趁着寒假过去了一趟。
四百多公里的时速,整条线跑完只需要八分钟,只能用风驰电掣来形容。
短短一年的时间,磁悬浮就修建成功,新的列车,新的铁轨,新的速度——它风头出尽。
华德两国的总理在通车当日,为其剪彩!
苏筝在项目结束后进入了严开明的磁悬浮团队,华国的磁悬浮商用实验大获成功!
郑晴坐在磁悬浮列车上,还没什么感觉,就已经到站了,她还有些晕乎乎的:“刚才发生什么了?”
谢雁问她,“有什么感觉?”
郑晴看了眼苏筝,“你问他什么感受。”
“快,”
苏筝说,“时速四百多公里,这是磁悬浮的起步速度,在未来,我们还可以跑出更快的速度。”
谢雁点头,“的确是很快!”
郑晴缓过来了一些,“我的感受就是——贵!”
要不是他们有体验资格,她才不会坐这条线。
就在沪城城内跑,一趟就要五十多块钱,这还不够贵吗?的确是眨眼就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真的太贵了。
谢雁说,“高铁贵,磁悬浮更贵。”
不只是票价,还有修建和运营成本。
郑晴之前的项目做完了,被推荐去参加了另一个信息项目,如果没什么问题,毕业她就可以参加大学外的工作,谢雁还让她继续读书,研究生本来也要做项目,郑晴也就无所谓了。
“我们分开了没人照顾你,你怎么办?”
郑晴担心她,“如果你再生病呢?”
谢雁说,“系医生退休了,他会跟着我,保证我的健康的。”
“嗯?”
苏筝问,“他看着还很年轻,就退休了?”
他明明拜托系医生继续在谢雁的病症和医学上继续进步的。
“的确,你们看到的只是他光鲜的外表,没看到他内里的疲惫。”
系统:……我谢谢你通知我退休了。
“你们以后都会有自己的生活。”
谢雁临走前这样说,“没有我,你们也会过得很好啦,我就可以放心走了。”
郑晴看着她的留言,在最后放心走了这四个字上,看了很久。
半晌,她深呼一口气,看向同样要离开的苏筝,“你说,是不是你上辈子好事做太多了,运气也花完了,所以这辈子运气差,但是,上天也派了一个人来救你?”
苏筝说,“你说的那是你,别带上我。”
他收拾了一下东西,看着即将空下来的房间。
在这儿他们度过了大学的几年。
他留下来,原本是为了谢雁,是为了郑晴。
后来,是为了完成学业。
现在,他好像真的有了一件事情可以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辆车,一条路,一根铁轨,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
而他们在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是用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时间,去给这个世界的人留下更多改变,更多发展,和更多美好。
正如谢雁说的那样,让更多的人可以安稳地回家,让更多的发展,走进华国的每个角落,让距离不在是以米,千米为单位,而是用时间去丈量——
八分钟,沪城磁悬浮线。
一小时,沿海经济圈。
几个小时,从沪城到锦城,从首都到深城。
不是靠飞机,而是靠着一列车。
想见一个人,哪怕他和你相邻天涯海角,你也能毫不犹豫地向他飞奔而去。
与风同行,我来见你。
三个人离开了锦城,屋子没退,反正谢雁父母已经买了。
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可能是春节——三人约好了无论去哪里,春节是要回来一起过的。
苏筝去了沪城,郑晴也是。
作为华国最大的城市,它在飞速地发展当中,需要更多的基建,更多的技术,更多的项目和人才。
而周廊没让谢雁跟着自己继续留在实验室里,先让她去了华国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参加了一列动车组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