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309)
调试完成后,再跟随这列动车组前往秦沈线,进行实际的高速测试。
在沪城磁悬浮成功开通一年后,秦沈线依然还在测试。
因为铁道部的领导进行了一次换班,秦沈线要进行改动,原本定于在一年后的年底开通的客运专线,又延期了一年。
02年——谢雁的寿命还剩下三年。
按照系统的要求,这一个世界弱化了成就系统,以华国的铁路发展为主,绑定高铁行业后,高铁交通的发展里程,决定了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购买之后的寿命包。
华国的铁路里程,到现在也不过七八万公里,只有突破十万公里,她才能得到奖励。
不过对于延长寿命,谢雁并不是很在意,延长寿命可以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为祖国做贡献,郑晴和苏筝已经走上了正途,她相信即便是没有自己,他们也能很好的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而且这几年来虽然还在读书,但他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还清之前借的钱,让自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为了考察秦沈线的实际情况,谢雁提前从首都飞去客运专线了解情况。
周廊介绍她跟随的团队,属于华国铁道部第三勘察院。
说起来还有点缘分,这份介绍,是姚松主动提起来的。
姚松退休前所在的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经过几年来的变更,和华国南车,华国被车一起离开了铁道部,后来并入了第三勘察院。
三院和全国的很多团队都有合作。
这次她过去,就是为了收集数据。
秦沈线的确很低调,不敢打高速铁路的名字,提到就是客运专线,外人听来,只觉得半点都不和高速铁路搭边。
悄悄摸摸的建,悄悄摸摸的试车,中途还一波三折,差点夭折,即便如此,也推迟了通车的时间。
谢雁来得早,先到处勘察了一下情况,了解相关监测操作。
回到车站后,专线上负责测车的老秦给她介绍,“第一次的专线综合实验,用的是神州号跑出来的,这是资料。”
谢雁翻了几页数据报告。
神州号是一组内燃动车组,前身是一代“曙光号”,运营时速为140千米。
一辆内燃动力车,拉着十辆拖车,在铁轨上跑。
“神州号的速度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我看报告,秦沈线的设计时速是200,最高时速250。”
老秦对这个女生很有好感,她并不娇气,而且看起来虽然还很年轻,但却并不是个绣花枕头,来这里几天,先是去铁路上转了很久,态度认真。
他便点头道,“没错,神州号只是试一下,今天要进行的综合实验,是第二次试验,用的是先锋号动车组。第三次嘛,就是给你们从北京带来的了那列车准备了。”
谢雁点头,“先锋号是去年出厂组装的新动车组,和神州号的动力不同,采取的是电力作为牵引力,在之前的广淮深线上跑出过接近二百五十公里的时速,是华国目前的最高速记录。”
她翻了几页资料,“你们打算挑战这个速度吗?”
老秦笑了笑,带着谢雁到了数据监控室,“那就要看我们的司机了。”
窗外是铁路,而传感器和各种机器,将会把列车的各项数据,精确地传到他们这里。
在这趟车上,不仅有司机和列车员,还有铁道部的部长和副部长。
在这个没人知晓,也没有媒体跟踪报道的北边“客运”路线上,铁道部最重要的两位领导,还有无数相关人员,正在紧张地盯着从铁路上传来的数据。
谢雁提前就熟悉了这里的操作,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
很快,当列车开出时,数据一点点传了回来。
提速,行驶——
“时速一百公里。”
“一百二十。”
如果能跑出两百多公里的时速,并且让先锋号成为这条线上的主要客运列车,那么秦沈线将取代京沪线,成为华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线!
谢雁盯着那几个数字。
老秦在旁边,也屏住了呼吸。
一百五十,
一百八十!
正如陈运飞当初在公开课上播放的影片一样,在见证者紧张的注视下,列车时速突破了他们心理划得那根线。
神州号跑了一百四十公里,先锋号能跑多少?
它在华国南方跑出了二百四十九点六的时速,在这条专门为高速轮轨列车打造的铁路上,它又能跑多少?
“二百!”
“时速两百!”老秦激动起来。
这并不是列车的最高时速,它还在加速!
数字一点点往上跑。
二百四十!
逼近华国高速轮轨第一速度!
终于,在几双眼睛的注目下,列车时速突破了二百四十九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