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275)
像明经,常识题这些,是有标准答案的,你就算想放水都不行。
再说,考卷是给过指导答案的,若是莫少珩他们放水,对其他县是不公平的。
“常识题不行啊,好多学生只能得一个最低等的丁。”
丁等的话,会极大的拉低平均得分。
莫少珩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古时候,读书人讲究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对读书人来说,一心沉醉在书本之中,也未必不妥。
但,他们现在选的北凉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看看现代公务员的考试题,莫少珩出的这些,甚至都是十分简单的了。
“最后一道律法题也不行,好多人都留了空白。”
莫少珩,“……”
有这两道题拖后腿,的确会刷下去不少。
莫少珩是不准备改变出题的规则的,常识和律法必须占三分之一的份量,剩下的诗词歌赋八股论策占三分之二,也算是大头了。
当公务员,和纯读书还是有差别的。
现在,贡院外,正在对题的学子,也对常识题和最后的律法题抱有最大疑惑。
特别是那些课业好,但这两项弱的,就特别有意见了。
“这些常识题,皆出自一些地括志等杂书,平日里谁会去翻阅这些。”
“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读书读这些的。”
“可不是,这样的题,谁会啊。”
闹得不可开交。
“还有律法,哪有读书人去看北凉律的。”
“我读书还得懂律法?荒谬。”
此时,莫少珩等对外面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埋头批卷。
这一批就是三日。
经历过批卷的一群阅卷官也是面面相觑。
意外出现了。
他们没有丝毫放水,但……通过标准的考生数量还是不少,甚至因为名额的限制,还得刷下去数量惊人的一大批。
莫少珩贼高兴,“我北凉人才遍地都是,你们非不信,你们看你们看,我跟你们说什么来着,刚才你们担心什么啊。”
“莫道我北凉无人才,只是以前无人问津,被埋没了而已。”
大言不惭地又开始嗨了起来,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人。
众人:“……”
马后炮。
但真的有些意外。
北凉的能人,似乎真的比想象的要多,要……厉害。
甚至连最难的常识题和律法题,都有人得满分的,被评甲上。
让人叹为观止。
或许这就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永远都不知道那些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到底能厉害到什么程度。
考上清华北大的,又完全无法理解那些获得各种科学奖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世上的能人,可能……要比想象的还要多,比想象的还要厉害。
三日后,也是张榜的日子。
贡院外,人潮涌动,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待了。
原本以为,贵族没有寒门那么在意这次考试。
但……让寒门子弟意外的是,贵族也没有缺席这次张榜,而且声势比他们还要大,拖家带口。
莫少珩也和几位大人前来看张榜。
其实,一个县试,也就是张榜就完事。
大概太阳东挂半空的时候,张榜的人就来了。
刷白的纸张,贴满了一面墙。
凉京的读书人是最多的,名额被分配得也就最多。
墙上,黑字白底。
“这就是这次通过县试的名单了?”
“这些人能参加六月份的郡试了?”
“数量好多啊,这还是我们凉京的,其他各地的加起来的话,这数量惊人啊。”
“不是说题很难吗?”
墙上,是名字,也是一种荣耀。
是科举的第一次体现。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无论是贵族或者寒门,都激动无比。
贵族,这个名字是对他的肯定。
寒门,这是迈向仕途的第一步。
一片热闹。
莫少珩说道,“怎么样,比起庙会如何?”
和莫少珩一起来的几位官员,“光是一个县试就让人这么开心,以后要是通过了京试,那得高兴成什么样子……”
莫少珩心道,人生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自然是人生最喜庆的时候。
现在还无人知道,科举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将重要到什么程度。
这时,张榜的地方突然传来一阵喧闹。
莫少珩皱了皱眉,这是发生了什么?
“我们过去看看。”
科举是由他主导,自然不能出意外。
走过去,果然有人闹事,而且人还不少。
说来也好笑,引火线是赵景澄。
赵景澄挤进去看榜,“哎呀,前三甲居然没有朱氏的神童朱辛梓。”
“快快快,今天就用我撰写的那篇文章,神童落泪县试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