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她靠种田威震四方(317)
用铁炭代替白银,一箱铁炭那么重,是怎么用人力扛去调包的?
这得做个实验,一个水性极好,力量极大的人在水里能不能负重一箱白银,而且箱子上的伪造封条还得保证不弄湿。
良笙前世在长江边长大,水性极好,而且力气也大,可他挑战失败。
那么之前推测的调包方式难以成立,那会是用什么方式调包的?
良笙苦思冥想也想不到方法。
既然钻进了死胡同,那就换换大脑吧。
他向来懂得劳逸结合,只有大脑永远处在最好的状态,思维才会保持敏捷。
他信步在大街上散步,看见有两个人在一个卖面条的摊位那里吃完面,付了铜子就要走,那张刚用过的桌子忽然散架了。
卖面条的小摊贩立刻拉住他们两个要求赔桌子。
那两个食客当中的一个不以为意道:“不就是桌子散架了吗?多大的事!”
三下两下就把散架的桌子给拼好了,还让小摊贩锤了锤,又摇了摇桌子,确定结实,这才走了。
良笙眼睛突然一亮,他怎么就忘了华夏的家具全都是采用的榫卯。
根本就不需要一颗钉子,只要合缝得好,家具能用几百年。
既然不需要钉子,如果设计一个活动的小机关,那就既可以把银子拿出来,又可以把铁碳塞进去,用不着伪造有封条的箱子去掉包。
这样一来,箱子上的封条就不会破坏,根本不须费力巴拉的扛着装有铁炭的伪封条的箱子潜水调包,所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良笙立刻调转身子,回到了太子下榻的地方,把自己的分析说给太子和俞知府听。
太子立刻找了能工巧匠,很快就按照良笙的要求打造了一只木箱。
这只木箱的背面有一块可以活动的木块,把那块木块抽掉,就能把箱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捞出来。
然后把替换的东西放进箱子里,再把那块木块还原合缝,箱子完全看不出来动过手脚。
太子和俞知府全都惊讶的看着良笙。
也不知道这家伙脑袋是怎么长的,他们一点没有眉目的死案经他梳理,竟然梳理出了这么重要的线索。
太子看向他的眼光极为亲切。
第154章 找到饷银
俞知府皱着眉道:“虽然已经知道那些歹徒是怎样将饷银调包的,可是是在哪段水域调包的我们无法确定,就无法追凶。”
良笙胸有成竹道:“应该在某个洄水湾。”
洄水湾主要是指在河道中间,水流急速通过的时候,因为岸边地形导致形成的一种区域,或者因为水流直冲击不到的岸边形成的内侧洄湾的地方。
太子不解道:“为什么这么肯定?”
良笙道:“因为调包费时有些长,在码头调包,容易被发现。
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调包,调包之人体力要惊人,不然根本完不成任务,而且调包后运走,也很困难,所以只能选洄水湾。”
太子和俞知府全都听得连连点头。
太子敲了敲太阳穴,回忆道:“我们的船只只在一个洄水湾停过……”
为了早日破案,一行人当即就往那个洄水湾赶去。
一路马不停蹄,两天之后,太子他们到达了那处洄水湾。
那处洄水湾地处偏僻,非常适合调包。
良笙请太子派了个水性好的下去一探究竟。
太子十分不解:“为什么要派人潜水察看?那些人把饷银调了包,还不得当场就运走?”
良笙沉吟道:“还是下水去看看吧,说不定有所发现呢。”
他其实也可以亲自下水查看,但是奔波了两天体力消耗有些大,就不愿意再消耗体力了。
他已经卷入到皇子争斗中,就得随时保存力体,不然遇到突发危机他该如何脱身?
指望俞知府救自己?
先不谈他能不能保全他自己,即便他能够保全他自己,也不会救他,他只会把他当做往上爬的敲门砖。
派去潜水的人上岸之后报告说,下面有一口渔网,渔网里有几口大木箱。
因为水太深,他不敢去查看大木箱里面有什么,怕被渔网勾住上不来。
太子顿时两眼发亮,问良笙:“那些大木箱子里面应该装的是饷银吧,你早就已经猜到了,你是怎么猜到的?”
良笙谦逊道:“虽然猜到了,但是不敢肯定,因为太子跟小的说过,朝廷的库银是熔铸成一百两一锭,为了方便运送,全部都是长方体,底部铸有年号和重量。
一百两的东西在水里拿着虽然不是特别费力,但是要往返拿走这么多饷银,谁能保证不被押送饷银的护卫发现?”
俞知府忽然问了个极傻的问题:“那调包的歹徒怎就不怕往返运送铁碳被发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