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相(175)
秦胥突然哂笑道:“朕说过,还是喜欢你真性情的模样。”
薛继已是满身冷汗,心里暗自腹诽,您这气势压迫之下,哪儿还有什么真性情?早听说宁王秦胥喜怒不定,登基为帝反倒更甚了。
心中敢想,嘴上未必敢言。薛继尽力调整了一番心态,试着找回从前与宁王秦胥对答时的姿态。
“臣明白了。”
秦胥收起了方才的一身气势,神色如常:“朕知道你的意思,你与朕倒是心意相通……只是朕仍有顾虑。”
薛继稍稍皱眉,很快就猜到了答案。“陛下担忧程不惊?”
“正是。”秦胥饮了一口桌上已经冷却的茶水,方才朝堂上被激起的怒火渐渐冷静了下来。“程不惊是老臣,他若不自己请辞,朕恐怕不能随意撤了他。”
薛继暗自思索,有些犹豫道:“撤去御史台之后程大人也未必要告老还乡,可以酌情调任。”
秦胥沉吟片刻,虽说古往今来这些言官大多数是一做就做到老,少有将御史调任他部的先例。
可是律法爷从未规定过御史不能调任,大不了就破这么一次例,开一次先河。
如此想来……倒也不是不行。
秦胥看向了薛继,神情已经不似方才那么凝重。“那依你之见,他该调去哪儿?”
第95章 十年了,想家了
六部之中兵部、户部、吏部、刑部至关紧要,必然不能让言官轻易染指,能动的只有礼部和工部。
工部有老尚书卫思齐掌管,这么多年了也没出过岔子,断然没有无故调任的道理。
那就只有礼部了……仔细想想,礼部也正好合适。
薛继思索片刻,禀道:“不久前张甫辞官,江大人继任丞相,容大人依旧为尚书令,而原礼部尚书于大人调为中书令。也就是说,礼部尚书一职目前正空缺。”
话至此就没了下文,不必挑明,秦胥能听懂他是何意。
“你是说,让程不惊任礼部尚书?”
“正是。”
这主意挑不出什么毛病来,秦胥紧皱着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犹豫了一会儿,低声沉吟:“你再仔细说说,有何利弊。”
薛继捋了捋思绪,很快打好了腹稿,稍稍抬起头来,上前了半步:“回陛下,言官向来以严谨慎微著称,而礼部所需要的正是此等英才,程大人任礼部尚书,甚为适合。再者由御史台改任礼部尚书,这不仅仅是调任,更是升迁,程大人断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秦胥眼底精光掠过,薛继能想到的他当然也能,甚至比薛继思虑的更为周全。
“不如……将原御史台官员一一调任,到最后剩下一个没有御史的御史台,你说这样的御史台,有与没有,有何分别?”
薛继本是低头等候秦胥的批复,耳听得秦胥这一番算计,心中顿时豁然,这不失为一良策。
相比起撤除御史台这么大动静,调任几个官员就显得风平浪静多了,先从程不惊入手。久而久之,偌大个御史台也只能形同虚设!
薛继这一回是心悦诚服,拱手深深欠身一拜:“陛下圣明,臣自愧不如。”
秦胥随意地挥了挥手,示意他平身。“不必吹捧朕,就事论事。此事你不必再出头,免得那些个老东西揪着不放,朕会命中书省逐一拟诏的。”
“是……”
——
秦胥所言不虚,距薛继奏请撤除御史台不出三日,早朝上就有朝臣提及礼部尚书一职空缺,恳请圣上另设官员添补。
这话一入薛继耳中,他即刻猜到了是秦胥授意,其意在何处,也是心知肚明。
程不惊是毫不知情,他做了这么多年御史,光是直言不讳杠过的天子就不下三任,他怎么也预料不到今日突然被调任去了礼部。
倒不是说礼部尚书一职不好,从官位上而言,礼部尚书必然比他原先御史一职要高了一级。可是,百官不敢招惹御史,对礼部官员是处处压人一头啊!
礼部是什么地方?那出了名的苦差事,整日里忙不完的事务,却一点儿油水也捞不着……
程不惊是心中有不愿,面上又说不出理,只能假笑两声,口尊谢过圣上,然后遵旨调任了。
既然已经从最顶上的程不惊开了头,下边的御史官员还用说吗?
有用的陆陆续续调去了礼部或是工部,再不济些就指派去外边各地,真是无用之人,都撤去官职赶回家去了。
——
长宁元年的深秋渐渐来临,不得不说秦胥处事一向雷厉风行,不同于安王那种笑脸迎人凡是让三分,他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定了今日下达的决策就绝不可能推脱到明日。
这样的高压之下,就算是江晏徐阑这些跟了宁王许多年的官员也深觉疲惫,薛继则更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