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相(231)
薛继远远看着,只能看见两人嘴皮子一张一合,听不清说了什么,可是看秦胥那不耐烦的样子,恐怕方才他和张玉都白费口舌了。
大殿上的舞女换了一批又一批,薛继是一点儿没看进去,旁人有说有笑把酒言欢,他的注意力却始终没离开座上那位九五之尊,恨不能贴在他边儿上劝几句,或是让人把他架回去好好歇息。
酒过三巡,薛继有些乏了,一手撑着桌子才勉强没倒下。
两旁的官员还不知彼倦地向他敬酒,满口奉承之词,他们说的不厌,薛继听的都厌了。
突然,他余光扫见一个小太监急急忙忙跑到秦胥身旁,欠着身附到耳边不知小声说了句什么,只见秦胥眉开眼笑,拍案起身便要离席。
一看这情形,薛继清醒了。他猛地晃了晃脑袋,回过头随意喊了个人问道:“陛下这是怎么了?”
连整晚目光没离开圣上的薛继都不知发生了什么,又何况其他人呢?一眼望去,各个浑身酒气、眼神涣散,显然是毫不知情。
“张玉!”
听见薛继唤他,张玉赶紧凑上前来:“薛大人有吩咐?”
“陛下怎么了?”
只见张玉满脸喜气,笑道:“方才有下人来报,贵妃娘娘有了,陛下这是赶着去熙和宫陪贵妃娘娘呢。”
第126章 赴宴
贵妃,崔宛兮?薛继一时有些恍惚,近些年崔贵妃愈发低调,若不是有人提起,他恐怕都要忘了后宫里还有一位贵妃。
低调了这么久,一事就是大事,皇后前脚才痛失公主,她后脚就传来喜讯,加之她早年诞下的二皇子秦雍也渐渐长大了,将来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争端。
想到这,薛继下意识把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徐阑,此事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徐家,只是徐阑的脸色……似乎并无异样。
“大人,这晚宴……”张玉小声问道。
薛继这才注意到,本来坐在主座旁的徐皇后也跟着离席的,只剩下殿上群臣王公以及各府女眷,或手握酒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醉意朦胧连话都说不清楚。
这时候帝后二人都离席了,连句话都没留下,那能主持大局的就只有丞相一人,也就是他薛继。
“那就散了吧。”
薛继说完这话,自己先拢紧了身上的披风,起身离开了喧闹的宴席。
没走出几步,身后跟来一人。不是旁人,正是徐阑。
“沈长青要进京?”
薛继诧异了,沈家在江陵家大业大,可是在京城没什么根基,徐阑怎么会知道沈长青,又怎么会知道沈长青的事?
“沈家也不算名门望族,怎么,你跟他是故交?”
徐阑道:“我跟他不相熟,但他与陛下确实是故交。”
说到这薛继也就想起来了,当年那沈长青交给他的匕首……
可惜几年前陪陛下微服回京时,打斗之中无暇顾及,掉在许城外的山道上,再找也找不回来了。
“他想跟分通商的利?”徐阑突然问道。
薛继心里提起了警惕,含糊着笑道:“我都多少年没见他了,他信上也没明说,我哪能知道。”
“最好不是,陛下不可能允许他再碰邻国的生意。”
——
长宁十三年早春伊始,眼看着春风吹绿了院里的树木,傍晚时分,薛继换了闲暇时的常服坐在屋檐下,打开了手中的一封信。
“沈兄这两日就该到长安了。”
沈玉容知道了自然是满心欣喜,还让人去了一趟华玦公主府,让薛琛也趁早准备着。
可薛继心里还存着一份担忧,他总是想起除夕那天夜里,徐阑说的那番话。
沈长青同陛下到底有什么他不知道的旧事,为何明明是故交,还都避之不及、不肯提起……
“怎么了?”沈玉容察觉他神色不大对劲,稍稍矮下身靠在他边上问道。
“没什么。”薛继不动声色掩饰了过去,转头笑道:“你也别这么着急,他回来要真是为了通商之事,那肯定是有应付不完的酒宴,忙完正事儿才有空过来,还得要些时候呢。”
“行行行,不耽误你们大老爷们忙正事。”
三日之后,沈长青带着自家几个伙计到了京城。
不出薛继所料,他到京城第一天开始就忙得抽不开身,连着见了好几位各地商贾,一直到第七日才得空让人给薛继递了个消息。
“主子,沈爷说后天中午有个酒席,什么人都有,想请您去一趟。”王衢道。
说是什么人都有,其实就是官商勾结,能把家业做大办到京城来的,谁能没个撑腰的?沈长青邀他去,那确实是长脸了,可转过天来,只怕又是满城风雨。
薛继还在犹豫,随口问了句:“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