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唐风月(870)

作者:府天 阅读记录

“那一切就拜托三师兄了!”

杜士仪深深一揖后,这才转身大步走到坐骑前,翻身上马后再看一眼那已然策马疾驰回了长安城的人影,他一时又想起了在嵩山卢氏草堂求学的那短短数年。

那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他不但学了很多东西,而且得了最令人敬服的师长,最珍贵的知己!

杜士仪自动请缨前往鄯州监赤岭立碑事,与他同行的,还有左金吾卫将军李佺。至于其余的随员,那就更加庞大了,侍御史苗晋卿和左拾遗唐明,两个门下录事,再加上杜士仪自己捎带上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之涣、颜真卿、宇文审、张兴、鲜于仲通,竟是有三百多号人。当然,这其中最多的就是金吾卫将卒,一路上那些驿站往往全都腾出来也不够居住,李佺只能让士卒轮流入驿站歇息,其余的在外头扎下帐篷暂居。

从长安西行,经武功、虢县、陈仓,便进入了陇右道秦州的地界。尽管风土人情并未有显著不同,但自此再往西北,就是那一条狭长的河西走廊,故而河陇之地素来是大唐和吐蕃长年拉锯战的焦点,就连驿站也往往为大军提供补给,倒是能够容纳他们这一行人了。李佺虽为武将,但颇通经史,而杜士仪对于武人素来礼敬,两人一文一武,一路上逐渐熟络,倒是颇为相得。而投宿驿站或旅舍的时候,李佺从来都将最好的房间腾给杜士仪,杜士仪拗不过他,也只能领受了。

这一日傍晚,众人照例投宿在了渭州襄武城内的旅舍,随行兵卒则留在了城外驿站。如今已经过了立夏,白日渐长,眼见天还没黑,李白等人呼朋唤友自去襄武县城中逛了,杜士仪本在整理随身书囊,突然听到外间从者通报苗晋卿求见,他连忙放下手中书卷迎了出去。一出门,他就看到苗晋卿站在那儿,当下笑道:“别人都去了县城中一观渭州风光,元辅兄怎么留下了?”

“我都已经年近五旬了,和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俊杰厮混在一起,越发让我觉得自己老了。”话一出口,苗晋卿便忍不住自嘲地笑了一声,“当然,站在杜中书面前,我就更觉得两鬓苍苍人已老朽了。”

“当年和元辅兄在贵主别业初见,到如今一晃已经十五年,元辅兄正当壮年,何来一个老字?再说如今又不是在官署议事之所,元辅兄一口一个杜中书,难道就不觉得见外?”杜士仪说着就将苗晋卿请了进屋,等到其落座之后,他方才说道,“一路西行辛苦,元辅兄若是有什么不便,还请尽管明言告我。”

苗晋卿性子谦柔,就因为裴光庭同为河东郡望,他又文采卓著之故,有过推荐他为中书舍人的意思,没想到事情都没成功就碍了萧嵩的眼,以至于曾有消息言说,他要转迁洪州司马,可结果到头来却是随杜士仪西行,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很庆幸了。此刻见杜士仪虚怀若谷,他不禁暗自赞叹。

怪不得当年在玉真公主别馆,王泠然还曾经和杜士仪相争,可不数年之后,王泠然竟是甘愿在云州为杜士仪下属,至今未归,果然令人折服!

“哪有什么不便,那位李将军凡事让着你,你又凡事都让着我们,不但唐拾遗,就连那两位门下主事,也对此心怀感恩。”

“官场沉浮本是常事,贤者因人受过就太冤枉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事,元辅兄此行还挂着巡边的名头,至于各位届时能否回朝,我却不好担保。”

“河陇至不济,终究距离长安不到千里,功过自有人禀告圣人,我等已经很知足了。今天来也是因为瞅到了一个空处,所以他们都让我来谢一声你。君礼,上党苗氏耆老年初也曾经写信给我,对你不计较昔日恩怨,于十一叔二子的提携称颂备至。十一叔年前迁卫州刺史,如今心绪比从前好多了。”

所谓的十一叔,便是苗延嗣。当年苗延嗣为张嘉贞谋主,因为次子苗含液和杜士仪争状头不成,一度给他使了无数绊子,直到张嘉贞倒台,他这个中书舍人也同样左迁,这一跤跌下去就没爬起来过,现如今虽是一州刺史,可比起当年的风光自是相差极远了。至于苗含泽和苗含液兄弟全都先后在杜士仪麾下为官,他还对他们照拂备至,这也难怪上党苗氏耆老要赞叹备至,要知道,这可谓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了。

尽管杜士仪自己觉得他只是把父与子的界限划得很清楚罢了。苗延嗣可恶那是他自己的事,苗含泽是正人君子,苗含液傲气而又不失正直,所以对苗晋卿的溢美之词,他打了个哈哈谦逊推辞,留着人坐了一阵子就将其送了出去。他很清楚,这次随员中固然有苗晋卿一个,但无论是苗晋卿的年纪也好,资历官阶也罢,乃至于才能人望,即便人性子再谦柔,他一时半会都是很难驾驭的,这样的人,结个人情也就行了。

所以,苗晋卿是陪绑,他更在意的是其他三个!

苗晋卿前脚刚走不一会儿,外头就再次传来了一声通报:“中书,杜郎君求见。”

杜郎君三个字,每次听人这么说,杜士仪就有一种穿梭时空回到当年的错觉。等到他应了一声,见杜甫进了门来,他就完全恢复了过来。尽管最初见面时,杜甫仿佛有些腼腆,但同行的这些天里,他没见杜甫展现诗才,可却看到此子和李白一块显露了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法,甚至还看到李白拉着人私下里练剑!据极富八卦精神的王之涣背后透露,杜甫的叔父当年便曾经在祖父杜审言被冤之际手刃仇人,一时传为美谈,故而杜家人兼修文武乃是家风。

“子美,坐下说话。”

杜士仪虽如此说,可杜甫进门后面上青一阵白一阵,挣扎良久方才突然一躬到地道:“请杜中书恕我欺瞒之罪。”

“嗯?”杜士仪这下子愣住了。难不成这个杜甫杜子美是假的?

偷眼瞥见杜士仪分明一脸的错愕,杜甫便咬了咬牙道:“我素来对外自称杜预之后,然则家祖追根溯源,其实是襄阳杜氏,我……”

他说着说着,已经是惭愧得无地自容。

士人攀附世家望族,以郡望抬高自己,这是时下屡见不鲜的,可他竟然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拉着见了出自京兆杜氏的杜士仪,又被杜士仪邀约同行,他一时抗拒不了那诱惑答应了。可要是回头再被谁在杜士仪面前戳穿他的出身,他就没脸见人了,还不如这时候主动承认!

第728章 劝君惜取少年时

盯着杜甫看了好一会儿,杜士仪突然大笑了起来,随即伸出一双手托住了仍然维持着一躬到地姿势的杜甫。

“世人冒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多如牛毛,更何况追根溯源,襄阳杜氏确是晋时京兆杜氏当阳县侯之后,说什么欺瞒。”杜士仪扶起了杜甫之后,就把人拉到一边按着坐下了,这才闲适自如地在杜甫对面盘膝趺坐道,“我也不瞒你说,我家中一脉,在京兆杜氏也不算是正儿八经的直系,早已算是旁支的旁支了,若非京兆公素来照拂提携,也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对于郡望之分,我素来并不看重,子美无需记挂在心。”

虽是号称襄阳杜氏,然而,早在隋唐初年,襄阳杜氏便已经逐渐北迁,自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开始就定居河洛,所以杜甫在外人面前,最忌讳的就是提到襄阳二字。可是,即便他在外人面前自称杜预之后,但自从到长安,樊川京兆杜氏的那些豪门甲第,他根本连门都进不去,更不要提叙昭穆宗谱。直到这时候他方才明白,当年张说为中书令时器重张九龄,与其叙昭穆联宗,那是因为无论张说还是张九龄,全都出自寒门而又执文坛牛耳,换做他就不一样了。

所以,他怎么都没想到,杜士仪竟然如此宽容,此刻坐在那儿心怀激荡,竟是讷讷难言。

“贞观时洹水杜氏杜正伦为相的时候,因与南杜叙昭穆不成,于是怀恨在心,在南杜兴修水利,破南杜地脉,一时两边水火不容,最后还是得太宗陛下允准方才落葬京兆。其实这等意气之争,如今想来实在是滑稽得很。”杜士仪想起寒微时的遭遇,不禁哂然一笑,继而方才淡淡地说道,“子美可知道,就算是在京兆杜氏,族谱上也是先于官取高,然后处昭穆取尊,族谱上记得最详尽的,便是尊官清职,至于余下的,纵使辈分再尊,血缘再纯,不过面上一句敬称而已。”

上一篇: 武唐攻略 下一篇: 千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