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蒹葭老
作者:猫大夫
文案:
寒露练笔文。百合向。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吴葭 ┃ 配角: ┃ 其它:
==================
☆、上
吴葭再次回到符家台门是二十九岁,而她上次离开时,差不多也是这个年纪。才出高铁站,就遇上了雨,她的手放在行李箱拉杆上,望着瓷砖台阶上的雨无可奈何。
正打算冒雨拦下一辆计程车,吴葭就注意到身边不远处一位打着油纸伞的老夫人望着自己。熟悉的感觉让她错愕,一时却叫不出,反倒是老夫人对她微微一笑,走了过来。
待她走近,吴葭终于从记忆中找到了她,诧异道,“符奶奶?”
“是吴葭吧?”她瘦削的胳膊上挂着一只古式的布袋,把伞举过了她的头顶,笑道,“我刚才下车的时候,就看着像你。没想到真的是。”
老人家看起来竟然和十几年前没多大变化,为此吴葭心中惊讶得不得了。她难免不好意思地笑了,“您和我乘同一趟车吗?我没注意。”
“不在一个车厢,没见到很正常。再说,也好多年不见了。”符奶奶端量着她,欣慰地说,“你容貌没怎么变,看起来成熟很多了。”
吴葭赧然笑道,“是年纪大,老了。”她看老人把手举高,忙不迭接过伞,“您是要回家吗?”
符奶奶点头,也问,“你呢?”
说来还有些不好意思,吴葭说,“我上您家台门去。”
两人搭乘了同一辆计程车,一同往符家台门去。路上与老人聊天,吴葭得知她是去西塘看望孙子,故而才从外地返乡。
当得知吴葭这回前往台门是为了修复事宜,老人很惊喜,道,“昨天在电话里,听你符爷爷提起,说那群学生的带队老师要去北京参加科研会,所以这两天会来一位新的指导老师。没有想到是你。”
她也是前两天才从国外回来,临时被派给了这么一个任务。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地点是在自己的家乡,而且还是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台门。
“你妈妈身体还好吧?”符奶奶问起从前台门的住客,言语中还是挂念的。
吴葭连连点头,“很不错的,最近又喜欢上广场舞,每天晚上到小区广场跟大叔大妈们一块儿跳。”
她抿嘴一笑,说,“初初她刚要去南京,还跑到我那儿跟我和你爷爷叨叨,说会不习惯呢。”
这个吴葭猜得到,一开始她让妈妈搬到南京住,她还百般不情愿。后来吴葭发现她还是很快适应了环境,跟左邻右舍打成一片。对于这种进展,她一点也没有感到奇怪,毕竟以前住在台门里十几户人家吵吵嚷嚷,都是这么热热闹闹过来的。
符奶奶也关心她的生活,问,“你呢?结婚了吗?先生是哪里人?”
吴葭这几年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心里也没有一开始的抵触和无奈了。她勉力笑了笑,摇头,问,“钦若呢?他怎么样?”
说到这个,符奶奶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复杂和感慨,道,“我是不指望他成家了,过得好就行。”
高考那年,吴葭考上了南京的大学,任凭妈妈好说歹说让她留在本省,她还是自己背着行囊、拖着行李北上了,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初时,每逢寒暑假她还会回家,后来读研又读博,假期都要跟着导师去外地调研,几乎没有时间回家。
妈妈虽从来不说想念的话,可总在电话里念叨她什么时候回来。念叨里总有台门邻居们家家户户的家长里短,哪户人家小孩考上了重点中学,哪户人家的男人蹬三轮给车撞了,哪户人家的夫妻又吵了起来,想必这回还是离不了婚的。
后来她唠叨累了,终于妥协,到南京跟吴葭一起租房子住。那也是在台门全体迁出以前,距离现在好多年了。
将下车,吴葭为车钱和符奶奶争了几句,最后还是她付了钱。司机帮她把小巧的行李箱从后备箱取出来,看到阔大的台门口,感叹了一句家真大后便走了。
吴葭正巧手机响了,手中打着伞,没法接。符奶奶窝心地拿过油纸伞,她说了声抱歉,取出电话一看来电显示是姜晴,忽然就觉得嘴唇发干。她悄然吐了一口气,掐断电话放回了口袋里,重新拿过了伞。
长弄堂里传来一阵零碎的脚步声,一个女生跑出来,诧异道,“吴老师?你怎么就到了?方老师还说让李嘉图去接你!”
“担心台风高铁停运,搭乘早一班的车过来了。”吴葭收起伞,问,“他们呢?”
她回答,“里面画图。——符奶奶好!”
由于时间紧,吴葭最先还是找到了自己从前的老师、如今的同事,和老学者完成了目前调研工作的交接。这回他们借由帮助符家修复台门的机会对台门建筑进行调研,主要内容是关于木构架的研究。
“我看最有价值的是船厅,悬山木的部分和传统台门区别比较大,所以现在主要也是专注这一块的研究。”两鬓白发的老师将学生们画的图交给吴葭,向她交代目前的工作情况。
吴葭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和叮嘱,时不时插上几句意见,又问了修复部分的工作情况。
待一切交接完毕,老师把图放在一旁,笑道,“辛苦你了,才从日本回来就往外跑。”
她耸肩,“工作嘛。”
“不过,我记得你是本地人?”老师认识她十几年,自然记得这个,“这回回来有亲戚朋友的,可以趁机走动走动。”
吴葭从小和妈妈一起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亲戚?说到朋友,从前一起上学的那些人现在都不知道各自流落在何处了。
老师赶在台风来临以前离开了,有学生送他,吴葭还是把人送到了台门口。
再回头进门,她只觉得记忆里总是热闹非凡的大宅如今看来格外冷清萧索。明堂里都是黄色的落叶,一片片被雨水打湿,冷风也从弄堂里灌进来,吹得她忍不住缩起了肩膀。
她一步一步走在儿时长大的地方,一砖一瓦还是以前的样子,可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那时,每一间房子里都住了人,一座台门,十几户人家。明堂里有露天的厨房,到了吃饭时候,各家各户的饭菜香窜在一起,闻着相当油腻,但仔细分辨,又能把菜肴的名字想出来,就觉得香了。
吴葭走到了第三进左边的房间前,只看到以前已经掉漆的门口已经被重新粉刷防蛀。门是敞开的,她抱臂走进去,发现这小巧的房间已经改成了书房。
屏风前放着一张宽大的木桌,上面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花几、香几摆放整齐,中间悬着一幅秋山新雨泼墨画,看着有些年头。
这是她以前的家,小时候她和妈妈就是挤在这间不到四十平米的房间里生活。
她走到槛窗前,推开窗往外望,见到窗外那面墙上还留着爬山虎枯萎的枝条,在白墙上纹路清晰。依旧是儿时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