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20)
他们是被铭刻在历史上、无论怎样冲刷都洗不掉的英雄。
但,他们的牺牲根本不是必需。
他们原本可以不用死去。
他们可以活着完成这一切,成为活着的英雄。
或者……只是做个活着的人。
是这个腐朽发烂的王朝在逼着他们去死。
多么可笑啊。
李晓诗:“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评价这场战役,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其谁之功也?!
反问振聋发聩。
从天幕中离开,逐渐清醒的贺兰进明默然泪流。撕心裂肺的痛楚仍留在神经的四肢百骸中,他喉头滚动,在侍从手忙脚乱的询问照顾中艰难地翻身坐起,气若游丝。
“去、统筹军队……准备出兵驰援睢阳。”
谁之功?
……谁之功啊。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合称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称帝。唐朝上下反抗叛军、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也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合力抗敌。中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我们也不能一一再来细说了。”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叛乱终于落下帷幕。”
李晓诗也终于重新看向了笔记:“安史之乱给唐朝究竟带来了什么呢?”
“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在讲到开元之治时提到过的一首诗吗?对,就是诗圣杜甫的《忆昔二首》,当时说,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
“而安史之乱时呢,我们同样用杜甫的诗来说,《石壕吏》有写,一男附书至……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大家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吧?”
“再看安史之乱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同样也是杜甫的诗,《无家别》。从这寥寥几首诗中,大家就可以真切地看到,安史之乱究竟带给了唐朝什么。”
直到此刻,观众们才理解了李晓诗为什么会在之前说起文学时,称杜甫的诗为史诗——这些用词朴实无华、平铺直叙的诗,把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还原了出来。
一句一句,宛如读史。
残酷、而真实。
诗中所透出的“史”,让人忍不住为之心惊,潸然泪下。
李晓诗道:“在安史之乱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甚至没有之一,而华夏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动乱中,华夏人口骤减,又经常出现被屠城围杀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北方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堪称浩劫。后来,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唐朝,这个一度堪称首强的朝代,国运却由极盛,转至极衰。各种矛盾越发尖锐,中央势力也趋于衰微,再难恢复往昔。”
“长安城,这个从汉起就被历代作为都城的城市,唐朝以后,再无人在这里定都。”
“我们都说,霸秦、强汉、巨唐。但唐,这个曾在世界上被视作是庞然大物的国度,自此,彻底倒了下去。”
李晓诗神色复杂:“有人说,安史之乱改变的不仅仅是唐朝的命运和国运,让唐朝再也站不起来,它改变的,同样也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为在这场动乱里,叛乱的头目是少数民族、是胡人,并非汉人。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彻底深入人心了起来。”
“后世的许多朝代,再没有过像唐这样开放包容容纳各族的情景了……大家都开始对异族变得忌惮,对外国势力更是如此。”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顾不上悲伤了,他嚯地撑着桌子支起身体:“……不可!”
可持续好久的悲伤让他仍然有些头晕,支撑不足,太医又连忙上前。
李晓诗也摇头:“……但那都是后边的历史了。我们之后再谈。”
“安史之乱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看下个部分吧,给予这个满是疮痍的唐朝,最致命一击的一场起义。”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课 秦王破阵
“通过刚刚的内容, 大家应该也都认识到了唐朝中期的一种可以被称为是地雷的隐患了——地雷就是那个,之前在电影里都看到过的那个。”
惯性地说出现代词汇,李晓诗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她的观众都是古代人, 是没有见过什么“地雷”的,于是连忙补充了一句。
想想那些曾在电影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雷”, 刘彻点头。
地雷么?确实很形象了。
这个“节度使”的制度, 对于这个时候的唐朝来说, 应该就是一些早已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踩中, 然后一脚下去惊天动地的“地雷”。
安史之乱虽然是被平定了,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安史之乱而已, 唐王朝剿灭叛军,用的也多是各地“节度使”的兵吧?
如果不好好处理这些问题,反而任由它们堆积,那这个王朝就也别混了,李家人赶紧让位吧。
李晓诗道:“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在中央权力衰微的同时, 逐渐加大的是安史旧将和内地其他节度使的权势, 于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 在长安洛阳都收复之后,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后,在蜀地待着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请回,但由于唐肃宗的猜忌的忌惮, 唐玄宗的晚年被儿子控制, 也相当于是一种软禁了,直到最后,都过得不怎么顺心。亲信全部被贬被调离身边, 自己也被幽禁,李隆基的晚年可以算得上是孤身一人、晚景凄凉,最终郁郁而终。”
和刚刚清醒过来就听到这句然后因为接连受到种种冲击又晕过去了的唐玄宗本人相比,观众中、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观众群体中,则是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报应。
人在做,天在看,恶人总归是要受到报应的。
虽然不算多,但也总好过让他一直那么嚣张得意下去。
何况“报应不多”那都只是之前。
大家都相信,从今天往后,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李隆基,想必都不会活得太舒服了。
题外话插一句也就够了,李晓诗很快就回到了状态中。
她道:“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中后期愈演愈烈,加上当时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还有数不尽的天灾、各个藩镇之间的兼并战争等等,中央的权利根本无力管控藩镇的作为,百姓们的生活也举步维艰。大家可以看,这是当时的藩镇势力图。”
随着李晓诗在电脑上亮出的一张搜好的唐朝藩镇割据详图,各个时空位面中的人都不由眯起了眼。
——不是什么情绪波动,只是在辨认地图上边大大小小的色块而已。
李斯“嘶”了一声。
这……这是周的分封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