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词·青玉案(4)+番外

作者: 沈鱼藻 阅读记录

祝青青先是将眉毛一挑,继而眼睛一弯,夸奖他:“我以为男人都想着三妻四妾,没想到还有你这么个小痴情种,我们方家未来的孙少奶奶可真有福气,祝贺她啦。”

方廷玉冷哼一声:“可不是?”

祝青青一本正经地逗他:“那么,不知道我们方家未来的孙少奶奶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方廷玉眼睛一翻:“那必然是知书达理、温柔可人,反正绝不会是一个人前人后两副面孔,当面装乖婉约派,背后野蛮豪放派的黄毛丫头!”

他在讽刺自己,祝青青假装没听懂,反而夹起碗里的红枣递给方廷玉:“哇,我们孙少爷都知道什么叫豪放派、婉约派了,可真厉害。这颗枣子,为师就作为奖励给你吃吧。”

方廷玉又把枣子夹回给她:“你们小姑娘才爱吃甜的呢。”

外面传来隆隆闷雷声,暮春多雨,山雨欲来,书房里天光暗下来,连气味也变得复杂,药草的清苦气味和土腥味交织,闻着怪闷的。

祝青青提议:“出去吃吧。”

两个人走到外面,并排坐下,双腿伸到栏杆外垂着,下巴搁在栏杆上,端着碗边吃粽子,边等雨。

不多时,就落雨了。蒙蒙细雨斜斜风,花厅里盆盆月季开得正盛。湖边柳树枝条随风款摆,细雨打着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一双鸳鸯自在地游来游去。斜风细雨,两个人的袖口都沾了雨,雨声绵绵花香馥郁,土腥味淡淡萦绕。方廷玉有点犯困,忍不住打了个软绵绵的哈欠。

迷迷糊糊中,他依稀听到祝青青说:“少爷,其实痴情不好。”

一个激灵,他睡意消散一半,问祝青青:“你说什么?”

痴情不好。他听到了,可是没听懂。

“你看过《浮生六记》吗?”

“没有。”何止没有,听都没听过。

“《浮生六记》是清朝人沈复的自传,写他的一生,还有他的妻子陈芸。

“沈复和陈芸是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少年夫妻,十分恩爱。两个人谈诗词、论文章,陈芸还穿上男装假扮成小厮,和沈复一起溜出家门游山玩水。但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陈芸很早就去世了,留下沈复一个人在人世间潦倒独行。

“所以,沈复在文章里劝告天下夫妻: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所以,痴情不好。”

听她说完,方廷玉愣住了。半晌,他才说:“我不信。就算真是这样,恩爱也比怨侣好。开心,一天就够了;不开心,一辈子也没用。”

祝青青轻轻一笑:“方小宝,你可真是个天真的男人。”

方廷玉不服气:“祝青青,你可真是个无情的女人。”

突然听见楼下有人喊:“孙少爷,海棠姑娘来了,老太太喊你过去呢。”

祝青青扭头问方廷玉:“海棠姑娘是谁?”

方廷玉放下碗,扶着栏杆站起来:“是斗山街老铺的掌柜,过去在我们家做丫鬟的。我奶奶常说,她是个聪明人,生意做得不输给男掌柜们。”

方家三代是生意人,经营南北杂货。尤其是文房四宝,生意遍布徽杭,南到广州,北到关外,都有方家的铺子。斗山街老铺是方廷玉爷爷开的第一间铺子,因此称老铺。

祝青青眼睛一亮:“掌柜?丫鬟?方廷玉,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可以像海棠姑娘一样,学做生意给自己赎身!”

方廷玉一愣:“可是你要怎样说服我奶奶呢?海棠姐当初是先嫁给了老铺原来的钱掌柜,钱掌柜生病死了,她才向奶奶请缨。奶奶见她对老铺的生意了如指掌,这才答应让她做掌柜。”

祝青青思考片刻,小心翼翼地说:“如果我能教会你作诗,老太太一高兴,说不定……”

方廷玉果断拒绝:“你少在我身上打主意!”

虽然方廷玉严正声明自己就算死也不会学作诗,但祝青青还是不肯死心。

她也不直说,只是每次教他读诗,读完后总是意味深长地看他一眼,然后垂下眼睑,轻轻地叹一口气。她长长的睫毛因为那口气微微颤动,嫩叶不胜凉风一般,那般委屈、凄凉,让他不知怎么的,就心生一股罪恶感。

她新教的诗,作者也全是女诗人。

比如薛涛的《秋泉》——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她读完后讲故事:“薛涛原本是官家女,之后父亲被贬、病死,于是沦落风尘。她后来以诗词名动蜀中,还和诗人元稹有了一段感情。可惜被元稹辜负,最后看破红尘披上道袍,凄凉地了却余生。”

比如鱼玄机的《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读完说:“鱼玄机出身贫苦,童年时得到诗人温庭筠的垂青,被收为弟子。后来鱼玄机长大,对温庭筠心生爱慕。温庭筠不敢违抗世俗,牵线把鱼玄机嫁给他人为妾。鱼玄机嫁人后,为原配所不容,被赶出家门,沦落道观,以色侍人。最后,因为争风吃醋而杀了徒弟绿翘,被朝廷处死。”

……

方廷玉终于求饶:“也不见得就非要在我身上下功夫啊,你懂京戏吗?”

祝青青掩卷:“懂一点,我爹是票友,怎么了?”

“下个月我奶奶六十大寿,我想送她一份贺礼,亲自串一出戏。但是我不懂京戏,所以想请教你。如果能讨得奶奶的欢心,说不定她就答应你了呢。”

和其他花甲之年的富贵人家老太太一样,方老太太也爱看京戏。

她生于前清同治年间,正是京戏声名日隆的好时候。京戏起源于安徽,京戏的蒸蒸日上让徽州人也觉得与有荣焉。早年间,徽州贩盐起家的大户人家里,有几个蓄养着家班。后来盐商没落,家班们也都黯然遣散。但听京戏,仍旧是老爷太太小姐们打发时间的好消遣。

老太太娘家祖上贩盐,也曾蓄养过家班。她的祖父还是个鉴赏家,对京戏不仅听得头头是道,还能自己动笔写。老太太从小耳濡目染,是个品位不俗的老戏迷。

祝青青有些犹豫:“我只懂一点皮毛,要糊弄老太太恐怕不行。”

方廷玉屈指在她脑门上弹了个脑瓜崩:“你是不是傻?难道我们是要去戏院里登台?彩衣娱亲,献的是这份孝心,图的是奶奶一笑罢了。”

祝青青揉了揉额头,豁然开朗。

第一关是选戏。

贺寿的戏,一要喜庆,二要热闹。

《贵妃醉酒》固然享誉大江南北,但讲的是唐明皇失约杨贵妃,到底意思凄清,不吉利。《四郎探母》讲的是骨肉分离,也于寿宴这样的场合不相宜。《三岔口》打得倒是热闹,但祝青青是个文弱姑娘,演不来武生戏……把所有知道的京戏名段想过一遍,最后,她选定了《花田错》。

上一篇: 我的爱(出书版) 下一篇: 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