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当时他们还报了官,周围邻居不少人也被惊醒,是板上钉钉的。米铺上下十几人都被打得半死,铺子还被砸了,目击证人足有几十人。
还说那个来收粮的主管一口京话,有恃无恐暗示自己尊贵,当时便有人猜测真正的主谋是朱常哲了。他主管赈灾,那么多粮,也就他能消化得了……
很快,还真就有好几家米粮店和附近民众都站出来,证实遭遇了同样之事。
朱常哲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各种言辞直指他四处收粮,将赈灾款贪下了。
善堂也出事了,有一家距离淮安不远的善堂,一夜之间数百难民全都上吐下泻,管事连夜跑路。后被查出是食物腐变导致。
帮工交代,所有食材采购都是管事负责,库房钥匙也在管事身上,后厨是管事家亲戚负责的,他们一概不知……
这一出,更让人不得不将这事与朱常哲和程紫玉的其他谣言联系起来。果然,他们一直在吞没善堂款项?
此外,连朱常哲在荆溪买了宅子那事也被证实了。一个多月之前发生,是朱常哲的心腹去办的。有证据……
“都是无稽之谈!”
程紫玉面前的奏折还没看完,她便已经忍不住地摇头。
“与我何干?我不承认!”
“知道郡主不会承认,可证据已经在收集了。就眼下看来,基本都是属实。”有一大人义愤填膺。
所以,这帮人之所以从程紫玉踏进御书房开始便横眉冷对的缘故就在这儿了,显然,怀疑她的人不少。被找到的“证据”不少,那么自然,被所谓的“证据”说服之人更是不少。
“而且,我们打听过了,郡主与哲王的确走的过近,最近还几次三番或通过文兰公主,或是通过自家亲信给哲王送信了吧?”
“是送过信,但那也只是为了我荆溪程家一管事看病想要求助哲王。”
“郡主此言牵强。一个奴才得病,需要劳烦您反反复复找一个外人帮忙?您好意思吗?而您找的人偏偏还是大周的王爷,这人情那奴才担得起?而哲王公务繁忙,若真会为个奴才不厌其烦与郡主往来,想来也是因为您二人之间的交情吧?”
“是,我与哲王确有些交情,但那也主要是因为我夫君和文兰公主的缘故。”
“仅此而已?”
“若不然呢?这位大人想逼我承认什么?我说没有!那些咬定我与哲王有往来的言论全都是无稽之谈,胡言乱语,不足为信。全是造谣,根本没有真凭实据。”
“郡主的话,还是先别说的那么满。”开口的官员一声哼,鄙夷流露。
程紫玉忍不住黛眉一蹙,所以,他们还有证据?
“敢问郡主,为何哲王要将宅院买在荆溪?”
这事,她哪知道?
“道听途说,弄错了吧?”
“没错。已经确认过了。”
“我不知道。但我猜,荆溪北去金陵常州,往南便是浙地,东去锡惠之地,正好还有太湖之便,取中枢买宅并无可疑。”她心下一叹。朱常哲买宅的原因或是为了他留给自己的那些人和往来的医者用作落脚点吗?他大概本意是为了避嫌才悄悄买了一宅?
不管如何,十之八九是自己害了他。这么个小事,怕是叫人借题发挥了。
就和奏折里那些米铺有人收坏粮之事一样。并不是作假而是有人为了将祸水往朱常哲身上引而故意而为,故意闹事,故意留下把柄,故意闹个民愤出来……
此刻证据确凿,黄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说不清了……
“郡主确定哲王买宅就只图地形之利?“
有大人视线灼灼将她审视。“既然是地形之利,那应该便是只做南来北往的落脚之用。可为何那宅子里,哲王还留了超过半百的亲卫?”
“……”几十人的哲王亲卫吗?
程紫玉也迷糊,她不知道啊。
“哲王买房是哲王之事,我远在京城如何知晓?而我连他买房都不知,更不可能知道他究竟为何选在了荆溪,又为何在宅中留了人。诸位大人如果想知其中缘故,理应直接去找哲王询问更合乎常理吧?”
“郡主果然狡猾,连说话也滴水不漏。”
“……”程紫玉一头雾水。她怎么就狡猾了?
“那么,不知郡主可知哲王的财富来源?”
“我说了,那些谣言都是无稽之谈。哲王虽无大产业,但他既有康安伯的支持,还有文兰公主的倾囊相助,我想银子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吧?他没必要为了点银子搭上自己的名声和前程。”
文兰带来大周的不止是产业,更有许多买卖机会。哪怕只是朝鲜和大周之间的倒卖,一年也可以支持朱常哲巨大的开销了。
“至于我程家,这些指控同样不属实。善堂之事程家在去年夏天便都交予了两江衙门打理,那时候尚未开始南巡,也未有洪泽大坝和哲王什么事,程家小小商户又无人做官,何来控制衙门或是勾结衙门之说。
最重要的,说白了,程家挣得到银子,也不缺银子,程家压根没有必要还去掺和到这些莫须有的指控提出的那些蝇营狗苟之中。
总而言之,大坝的种种我一无所知,善堂的采购也没有程家插手的份。我也未与哲王也从未有过这些奏折里的暗指……”
“郡主撇得倒是干净。那敢问郡主,您与哲王的合作呢?”
“什么合作?”
“郡主您是真善忘还是在遮掩?”
“这位大人,您说清楚点。”
“陶制指向物。”
“……”
程紫玉更迷糊了。这关指向物什么事?这个合作,不是在去年就完成了吗?指向物的开发早已完成,成品出了两批,康安伯的海军和李纯西南军中都早已交货了。“我不知道您在说什么。”
“郡主为免有些揣着清醒装糊涂了。”
“诸位大人,你们别打哑谜了,直话直说吧!”可程紫玉话音刚落,却是又好几本奏折从皇帝手中飞了出来。
“你自己看!”皇帝在咆哮。
这一次,让程紫玉彻底面色大变了。
几份奏折,所诉之事都是同一桩,让她真就如落冰窟。
前几日康安伯他们从倭寇手里打下的船只中,除了商船,还有几条是倭寇的中小型尖头船。
后来由码头衙门进行清理时,发现有一船的甲板夹缝中有被倭寇遗留下的一枚陶制指向物。官兵一眼便认出了,就是程家所制的那种。
大周船只都已配上了指向物,所以他们很熟悉。
怎么?什么时候,连倭寇也用上这玩意儿吗?
这应该是从大周水军手上偷盗或夺取的吧?
但他们马上否定了,只因指向物的内置陶板上有不少倭文,上边海盗和海域的标注名用的也不是大周叫法而是它们倭语称呼。且倭文不是后刻上成品的,而是刻于胚子烧造出来的。
所以,这东西倭国也有出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