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118)
虽然钱都是萧明允赚的,但是一家人从不计较这个,以前,他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都是他爹和他哥的。
得赶紧把谢澄安的户籍挪过来,产业没法记在谢澄安的名下,会令萧明允烦恼。
两个人还在筑阳县,他们一下买了四亩田的事,就传遍了三家村。
打死野猪,没几个人高看他们,打到大雁,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说风凉话,可是用那些钱买了田,瞬间就不一样了。
看他们的眼神,一下就从看穷光蛋,变成了看暴发户,甚至不嫌弃萧思谦跛足,想把自家的闺女说给他,动这心思的人还不少呢。
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在大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赚钱的行当还是种田,萧思谦又那么俊。
给闺女说亲的人不急,他们要再观察观察,但是没有买到田的人急。
傍晚。
小破院。
一位新客敲了敲门。
十几年前,与淮安府相邻的九江府,爆发了十分可怕的山洪。
房屋和田地全都毁了,幸存者寥寥无几,王叶子是其中之一。
他们不想离开故土,可是全靠人力的大庆,重建家园十分漫长,更别说房屋已经被淤泥完全淹没。
幸存者还是服从了朝廷的安排,定居在了三家村,可是那个时候,三家村已经没有什么良田可分了。
好在大庆对灾民十分重视,还没等他们到了三家村,朝廷组织工人给他们盖的安置房,就已经盖好了。
但是朝廷不能养他们一辈子,以后的日子,只能自己想办法。
有钱的话,碰上谁家要卖田,或许能够买到,但是经历了那么大的变故,大部分人都没有钱。
王叶子和他的爹娘在筑阳县打了六年工,才终于攒够了买田的钱。
他拎着一壶酒,来找村长,说他们想买田,叫村长帮他们留意着,看有没有人卖,幸运的是,郑家就有田要卖。
最初,许是几百年前吧,那个时候,淮安府还不发达,筑阳县更不发达,四面环山的三家村更是闭塞不通。
那个时候,这里只有郑、魏、萧三家,土地又十分宽广,所有人都没有抢占地盘的意识。
朝廷不停地安排灾民落户此地,三大家族的掌权人,便开始组织家人开垦荒地,那时候的政策,是谁开垦下就是谁的。
抢地盘的时候,哪儿顾得上分辨土壤肥不肥?只管开,只管占,难免开到一些肥力很差的土地,也就是贫地。
贫地也要交税,多年的老狐狸们留了个心眼,没有把开出来的贫地上报。
当时的县令也觉得,良田还种不过来呢,谁会在意那些贫地?不记就不记吧。
为了不交税,有些良田都没有登记,县令也不敢和当地的大家族们对抗,所以三家村的土地,一直是笔胡涂账。
不管过程多么艰苦,社会总是朝着更文明、更秩序的方向发展,三家村也是。
新官上任三把火,郝英上台以后,把筑阳县辖区内的土地,全部整合了一遍。
郝英的弟弟郝芹,是三皇子面前的红人,这些大家族也有几分忌惮,瞒一些,报一些,双方都不太过分,也都下的来台。
没有登记在册的贫地,都被他们卖给了后来落户的外地人,至今没有一份合法的凭证,登记在册的,他们更不想要,因为要交税。
有人想着赶紧甩出去,不用再浪费时间打理,有人却想着从中捞一笔,比如郑丰年。
第47章 萧明允的撒谎技术更高了
三家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落山,人们就各回各的家,王叶子这个时候上门,是瞅准了萧家一定有人。
王叶子:“听说萧老哥把钱要了回来,能不能跟老弟说说,这钱,是怎么要回来的?”
萧远之:……
王叶子:“我们一家都是普通百姓,拼死拼活才挣了那么一点儿,那二两银子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
贫地六两一亩,中田十两一亩,郑丰年把贫地说成中田,按照八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王叶子,含泪骗了二两。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为了不激怒这些外来人,郑丰年坑人的时候,是看家当的,富裕的多坑点,贫苦的少坑点。
六年攒了十两银子,郑丰年把王叶子归到了富裕的范围。
胃口是一点一点吃大的,他那个时候还不敢把贫地当成良田卖,但是敢当成中田卖。
郑丰年说他种不过来,好好的中田,却荒废了这么多年,不仅没有庄稼,还全是杂草,买下这块田的人,可得好好地打理一番。
打理田地费时费力,所以少要二两,按八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他,王叶子心里那个感激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
朝廷免费给他们盖了房子,安置得很是不错,所以王叶子非常信任掌权者。
一个村的掌权者就是村长,村长年纪大了,让他的儿子接手田地买卖,也说得过去。
郑家大片大片的良田,让郑丰年的话很是可信,王叶子从来没想过郑丰年会坑他。
王叶子不识字,田地买卖一事,全权委托郑丰年办理。
给了钱,拿了地契,王叶子开心得呦,全身上下都写着欢喜,他们终于站住了脚,同批落户的,他家是最早买田的。
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这件事情破绽很多,登记在册的田地,都要交税,良田再多,也不会放着一块中田不种,任由杂草生长,除非那块地是贫地。
贫地的产量少的可怜,不值得良田千顷的郑家,空出时间和精力打理它,或者那块地,本就是无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