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 她更想守护大周的百姓,留住瑞雪不被匈奴人欺负。”谢孝儒慢慢的说。
公主的目光落在丈夫的下巴上, 又划了过去, 有些古怪的深意, “皇上的意思,并不想战。”
谢孝儒:“嗯, 这也是朝中大部分人的想法。皇上他……”他舍不得女儿,自是千般万般的想留住女儿,可是他又没勇气做决断。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王,亦是个优柔寡断的王。他能将旁人的忠告建议听进心里,也容易被人左右。这么多年若不是姬后在背后支撑, 很多强有力的政策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公主是带着满腔怒火进宫的,可是一番交谈下来,她深切的认识到她的怒火是如此的可笑, 除了无能狂怒,她别无办法。她无法做到像姬后那样坚定不移的选择战争。
一旦开战, 便无回头路。
会死人, 会秩序崩塌,今朝的荣光或许会一朝破碎。
经历过英王之乱的人, 尤其是贵族,更加害怕战争带来的灾难。
她不敢坚定的选择战争,这是一场冒险,谁也不知道一旦开战,大周将会迎来怎样的未来。人人都会不安,年老的怕老无所依,年幼的怕幼无所养,年青的害怕被征召夫妻分离,害怕战争带来繁重的赋税。所有的害怕与不安又会演变成愤怒和仇恨集中到那个选择战争的人身上,仿佛一切的灾难都是她带来的。原本他们明明可以选择牺牲一个公主而换取和平。
“可若是不战,我的瑞雪怎么办?”大长公主心中默默流泪。
“战与不战又岂是你能决定的。”谢孝儒安慰的拍了拍她的手。
因为不能左右国家大事,就不必承担不同的选择带来的后果,仿佛“无能为力”这四个字是万金油,如此便能将一切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良心上也能过得去。
可是姬后说了,她是大长公主,是谢孝儒的妻子,她不能小看了自己,如果她肯不顾一切,像当初报复英王余孽一样,不计后果的劝说谢家一门全力赞成战争。朝中的反对势力一定会被压制,到时候两国开战,她就能保住她亲爱的侄女了。
瞧,她明明有左右政局的能力不是吗?因为她是谢孝儒的妻子啊!她的丈夫将她放在心上,她可以试试以死相逼。
可,这一样吗?当初公主是有些脑子不够清醒,她都做好了同丈夫和离的打算。她愧对儿子,愧对丈夫。只等给儿子报了仇,她就了结了自己下去给儿子作伴。她是做好了死的打算了呀。一切的罪责她都可以承担。况且当时的情况,就算没有她,那些在战乱中失了家人的世家大族也不会放过英王余孽。她不过是被他们当成了刀剑,她心中明白,也甘愿。
现而今,姬后也想利用她这把刀,以她和瑞雪的感情做赌注,劝说她胁迫她,要求她站在自己这一边。
但凡今日,姬后要的是她这条命,换瑞雪后半生的幸福,虽然心有眷念,公主也会舍了去。可她只是个妇人啊,她不懂国政大事,不知到底哪样才是对错,她不敢做出决断,她总担心自己一时糊涂成了全天下的罪人。她受的教育也不允许她插手国政大事。
谢孝儒的本心是想战的,可是想到战争所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又顾虑重重。他曾经难以理解自己的父亲怎么一件事那么多的担忧,前怕狼后怕虎,常年眉头深锁,不得欢颜。他想等他掌权了,绝对不会像父亲这般碌碌无为,他一定要大展宏图抱负,要青史留名。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意气风发,做出过几件大事。可也因为此,被父亲狠狠训斥过。他还很不服气,坚信当世人的成就过失只能交给后人评判,而他们不过都是局中人。
后来他父亲让他褪.去公子的华服,将他塞进马车,丢在田间地头,让他去感受当世百姓的疾苦。
年少时总想大干一场,做出一番功在千秋的伟业,不怕流言蜚语,不惜人命去填。
年岁越大,看得越多,心磨的也越老。谢孝儒越来越注重当下人的生活状况,考虑的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心里的那点青史留名也不知搁在那个书架上落灰了。
而他也终究活成了自己父亲的样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始打压自己“雄心勃勃,大言不惭”的儿子。
**
公主问:“姬后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你还不如咱们儿子?可照她所说无忌在殿试上那般的精彩绝艳,怎么只点了个探花郎?现在还没授予正式官职?”
这话该如何说好。
谢孝儒曾和儿子私底下抱怨过,士族树大根深,盘踞朝堂,从而阻断了寒门庶族的晋升之路,一些真正有才学的人无法得到重用,庸碌者却高官厚禄,这是不恰当的,不应该的。
不过他也只是私底下抱怨,身为士族核心人物,心里想的和做的永远不可能一致,因为牵扯的利益纠葛太多,很多事跳出来看的时候总以为简单,等真正走到了那一步,才发现年轻时候的想法,真的是幼稚又可笑。
只是万万没想到,他的好儿子,竟然偷偷写了一本《建言书》直接在殿试那天呈给了天皇天后。
好家伙!可真是经才绝艳呀!
一个连官都没做过的考生,竟然提出了涵盖大周国各方面事务的大政方针。
皇帝看后,大为震惊,兴奋的说:“无忌大才!真乃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