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零诺(132)+番外

作者: 行烟烟 阅读记录

然而眼下的施谨,手里只有这八个字可以用。

她同姜阑说:“如果你有空,我们聊聊,可以吗?”

姜阑看了一眼日程表,“可以。”

以施谨对姜阑的了解,她从来不是一个为了不配合而不配合的人。同姜阑讲话,施谨没必要兜圈子,“我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对Eric在任时的主张,以及对我现在正在推进中的项目。”

姜阑收起那点浅淡的笑容。

施谨愿意倾听,并不代表姜阑愿意倾诉。

过了会儿,姜阑开口:“我不信任Eric的一系列主张,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过这个行业,也没有发自内心地试图理解过我和我的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我相信如果你今天去问Chris,他的观感也是一样。”

这份开诚布公,是姜阑对施谨这位老同事的尊重。

施谨不能否认姜阑的真实感受,她必须回以同等尊重。

姜阑继续说:“Eric是大消费出身,做过战略咨询,深谙企业数字化转型,我承认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加入零诺时尚,要复制他过往在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要证明他的能力和才华,但他真的对这家公司和我们的品牌抱有热爱和责任感吗?”

这个问题无须回答。许宗元早已用他的一系列行为与难堪的结局给出了无可辩驳的答案。

姜阑说:“要我无条件地信任一个对品牌无爱、无责任感的人划定的主张和决策,这不可能。”

这是施谨第一次从公司核心业务部门副总裁口中听到对许宗元的公开批评——虽然是在许宗元离职后。

就事论事,施谨指出问题:“这套系统在当初立项时,你并没有提出反对。”

姜阑点头,“的确。我没有提出反对,因为我想要看一看,Eric的做法到底能为这家公司带来什么?他的做法对这个行业太新了,我们没有前车可鉴,我愿意亲眼见证他是成是败。你今天要继续这个项目,没问题,但你要提前八周上线系统,我不同意。”

提前八周不是施谨的要求,而是陈其睿的。姜阑从对话一开始就已知悉,施谨现在没必要重申这一点。姜阑很清楚,施谨如果选择将她此刻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升级给陈其睿,那么只会让陈其睿认为她无能。

在姜阑眼里,施谨今天如此坚定地推进这个项目,绝非因她更信任许宗元,而是因施谨需要credit,以证明她转岗后的成功。在工作中,谁都有私心,谁也别指摘别人的私心。

姜阑说,许宗元没有发自内心地试图理解过她和她的部门到底需要什么。

施谨问:“你不妨讲给我听,你和你的部门最需要的是什么?”

姜阑没有直接回答,“Vivian,你要提前八周上线这套系统,需要额外付给供应商多少钱?整个战略与数字化中心今年的总预算数字是多少?你们手上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渠道那边拼命赚钱养着你们,品牌这边节衣缩食供着你们,这些事实,你清楚吗?”

施谨微微皱眉。

姜阑又说:“宋零诺的小红书账号,你也看了。她之所以会做小红书内容,是被刘辛辰半逼半就的。刘辛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品牌中心缺预算,我要求她在公司内部孵化达人。宋零诺只是其中之一。”

品牌侧的数字营销连达人投放的钱都在一分一厘地省,数字化创新这边却要加紧上线追踪数字营销投放产出的智能系统,站在姜阑的角度,此事的确讽刺。

施谨听明白了。

“设身处地”与“换位思考”或许没办法直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至少能够让她从另一端打量问题。

她说:“我清楚了。谢谢你的坦诚。”

施谨回到六楼。

五点半左右,彭甬聪的新邮件送达她的邮箱。他将投入项目的各级人/天单价平均下调了3%,这是他基于现状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

施谨打开工作表,将考虑中的不同方案做简单计算。稍后,她打电话给彭甬聪,“数字营销那套系统,如果将提前八周上线时间改为提前四周,你们压缩两周,我们压缩两周,你的人/天单价还能再下来一点吗?”

这种半天一变的需求,换哪家供应商都会觉得头疼。

但彭甬聪并没挑战施谨,他问:“另一套系统怎么说?需求也改吗?”

施谨说:“只看这一套。”

问题太多,她要先聚焦一个项目,解决了这个,另一个也能有所借鉴。

按彭甬聪上午的方案,该项目要提前八周上线,他们压缩四周,客户压缩四周,才能达到目标。现在客户的需求降低一半难度,各方所需压缩时间减半,他这边的成本同样减半,报价自然要重做,客户要他再让一点利润,他能给,但不能那么轻易地给。

彭甬聪说:“我看看。晚点回复你。”

施谨说:“多谢。”

彭甬聪说:“客气。”

挂断电话,施谨看向桌上那杯冷透了的奶茶。她拿起奶茶起身,走去茶水间。站在茶水台水槽边上,她将杯盖打开,又将内膜戳开一个小洞,握着杯身的右手微斜。

浅咖色的茶液一点点地流进水槽内。

施谨联想到了男人后脖颈皮肤的深麦色。她甚至能清晰地记得他的皮肤肌理纹路。

茶液流光,她撕开内膜,将杯底的配料全部倒进湿垃圾桶,然后又将杯盖、杯身、吸管全部丢进干垃圾桶。

施谨洗手,擦干,转身离开茶水间。

一个小时后,彭甬聪回复:“人/天的平均单价可以再下调1.5%。”

上一篇: (红楼同人)借贾修真 下一篇: 麦子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