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她不想做德妃(133)+番外
至于承乾宫如何大阵仗的迎接,那也无甚好讲。
胤禛能见着佟佳皇贵妃,心中欢喜,围着佟佳皇贵妃打转,怎么也不肯离去,还是佟佳皇贵妃后来提到他明日还要上学,才肯睡觉。
永和宫内,琉璃小心的唤了一声,又给乌玛禄倒了杯水。
乌玛禄接过,抿了一口,才道:“宝珠什么时候回来,你什么时候告诉我。”
“是。”琉璃退下在门口候着。
乌玛禄一个人靠在床上,望着虚空,静默不语。
等琉璃进来,告诉她宝珠回来了,又提了几嘴承乾宫的声势浩大。
乌玛禄喃喃:“那就好。”
她这才躺下来歇息。
时间一去五六日。
五台山上,醒迟和尚迟迟不愿意见康熙等人。
太皇太后虽每日有咸福宫格格和储秀宫格格陪着到处走一走,却也因始终心里有事,免不得问几句,得知不愿见他们,虽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还是有些难过。
康熙劝道:“皇祖母,你放心,孙儿会想办法的。”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咱们出来多久了。”
“有两个来月了。”康熙算了算时间,“咱们还能在五台山再待上个把月。”
太皇太后点头,又劝道:“知你孝心,不要误了朝政就好。”
康熙忙道不会。
太皇太后又提到:“宫中还是雨露均沾的好,我见那素真儿和宝音都是好孩子,逗我这老太婆欢喜,你也上点儿心。”
康熙故作无奈道:“今年四人有孕,孙儿还不够雨露均沾吗?”
太皇太后知道他在避重就轻,只他说的是实话,她也不想惹恼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太皇太后不说什么了,撵他出去处理政事。
虽有议政大臣暂替他处理国事,然而有些事件过于重大,依旧需要送到他眼面前来,让他过过眼。
此举虽然有些劳民伤财。
但康熙出行,虽有私心,却也是想要看看百姓生活,免得久居紫禁城,被下面臣子蒙蔽了去。
他本性并不是一个奢靡浪费的主。
前些年打仗的时候,他一直留在紫禁城中,没有什么动静。
也就这两年,三藩已定,台湾几乎手到擒来。不敢说那些反清复明的余孽,都清除干净,可好歹天下大定。
他这才屡次出巡。
康熙常常审视自己,他自觉自己处理诸事时,皆已经做到仁至义尽,纵然后世史官,也批判不出个什么名堂来。
他想要的就是天下太平安宁,长治久安,清朝统治安稳,余下的不足挂齿。
等他处理完毕,又交付侍卫发送回去,招来梁九功询问。
梁九功苦着脸道:“咸福宫格格和储秀宫格格之前与太皇太后出去游玩,回来之后便已经歇下了。至于那三位常在主子,还在藏书阁,并未回来。”
康熙也不恼,笑骂了一句:“她们倒比我清闲。”
梁九功知道他没生气,康熙向来不算个苛刻的主子,几位妃嫔能做出这些行为,也与他默许有关。
康熙是喜欢轻松些的气氛的。
梁九功知道这些事,但他毕竟是康熙身边的太监总管,他总得做出自己的样子来。
他道:“不如奴才去把双答应主子给皇上宣来。”
双答应乃是这次出巡时,康熙幸的一个宫女。
康熙摇了摇头:“不必。”
他又道:“点两个人,随朕去藏经阁看看吧。”
梁九功心知他不想声势浩大,果也就只点了两个人随康熙前往藏经阁。
康熙还未到,远远的就看见一个和尚离开。
康熙迈上去,见三人正在翻经书,笑道:“你们倒是好心情。”
三人行礼。
康熙上前翻动了几页,道:“你们时常来这里,看出了个什么。”
戴佳澄月道:“荣妃姐姐爱抄经,奴才寻思给她带几本钟粹宫没见过的经书回去。”
万琉哈柳烟亦道:“德姐姐向来爱看书,佛经也是不挑的,这次她未能出来,我想给她带几本回去。”
康熙微微点头。
他看向魏见月:“你也是要给德妃带?”
魏见月上回跟他出来过,知道他喜欢有话直说的人,便直接道:“德姐姐有万琉哈姐姐带书回去,奴才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是皇上上回说,要奴才多看看书。奴才愚笨,看完就忘,边抄边记还能记下些。”
她向来是个不太敢惹人的性格,许是身边的都是认识的,倒也好了几分,又多说了几句话,她道:“都说佛经中自有大智慧,能开智,奴才便跟着两位姐姐来瞧瞧。”
康熙手上在翻佛经,没太认真听,可他天性聪慧,已经记下了她在说什么,应道:“多看多背多记也好,我打小不聪明,也就靠着用功才走到今日的。”
“是。”三人齐齐道。
康熙让她们散开:“去吧,各看各的就是。”
三人又散开,说着说着,又凑到了一堆,谈论着佛经里的典故,并不像她们口中所谓自己的不识几个字。
康熙随手拿了一本,正是《金刚经》,他翻动着。
皇宫藏书里,当然也有《金刚经》此本。
不过佛经中,以《金刚经》、《楞严经》为首,广博大义,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
康熙虽久学儒家之法,却并不拘泥于一家,同时旁观道经、佛经,又研究西洋经典。
固步自封,只会死于画地为牢。
他翻阅着,突然想起自己来时看到离开的和尚,便随口问了一句。
魏见月道:“奴才们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来的时候他就在了。左右有侍卫盯着,大家便没有让人驱赶。他只言自己只是一僧人,同咱们聊了几句,送了几串佛珠给咱们。余下的便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