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后门的火锅店(116)
天子举行封禅祭祀仪式,朝廷上下放假七日。
民间家家户户亦会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消灾除疫,减少荒年。
街上店肆皆罢市三日,乔琬不必祭祖,只提前一日准备好了猪、鸡、鱼肉、果品等,在冬至日早晨便摆上了。
自家晚上则吃饺子配卤牛肉,饭后另还有桂花冬酿酒暖身子。
这冬天的太阳就像是冰箱里的灯,人根本感受不到点可怜的温度。阿余的颧骨两侧冻得通红,一张嘴,一团白雾跑了出来:“好香,小娘子,晚上饺子也吃牛肉的吧。”
乔琬点点头:“成,那你洗洗手,去那边把面和了。”
卤牛腱子跟饺子都得晚上吃,早食是平安煮的鸡蛋汤饼,香醇的鸡汤底子,软韧面条,再给每人卧个荷包蛋进去,出锅撒上些碧绿葱花,点缀的是这冬日不可多得的嫩色。
这样滴水成冰的严冬,吃着一碗热腾腾鸡蛋面,再熨帖不过了。
阿岁嫌太清淡,掀开腌酸菜的坛子,取干净筷子夹了几片萝卜豆角出来,又再盖了回去。
这酸萝卜酸豆角是加了泡椒腌的,酸辣开胃,嚼起来咯吱咯吱的脆爽,惹得阿余也馋了,也去夹。
乔琬问她才腌了不久,已经入味了么?
阿余嘴里有食物,狠狠点头。
怕他们吃不饱,平安又取了几块麻糍,两面煎得金黄,装在盘子里,任他们自吃自取。
这麻糍是乔琬用糯米打的,刚打出来的时候像糍粑,软黏热乎,放凉之后会变硬。趁着这股热乎劲,她将芝麻、花生碎、冰糖猪油等进去揉匀,揪成小剂子,按扁晾凉。
晾好后的麻糍,色泽洁白,直接吃香甜滑腻,十分顶饱,煎过之后,表皮起了一层锅巴,外脆里糯,咬下一口拉得老长,就像蜡笔小新某一季中野原一家吃红豆年糕一样。
想到红豆年糕,便想到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地区,传说红豆能驱鬼防疫,过冬至节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的记忆刻在每个游子心里。
乔琬微微一笑,虽然现在吃不上家里的红豆糯米饭了,但她还可以自己做,做给阿余她们吃。
她泡上红豆和糯米,一天三餐的饮食都安排好了。
阿余的牛肉馅饺子也包好了。
看着盖帘上整齐划一的百来只饺子,忽然心生感慨,阿余,去年这时候还不能让饺子立起来,她欣慰道:“阿余如今也算锻炼出来了。”
阿余笑道:“就是去开个饺子店也使得。”
阿岁揭穿她:“小娘子调的馅,阿年擀的皮,你不过是占了个包——还拉着我帮你。”
阿余怒道:“你懂甚小娘子说这叫团队力量!一个人再能干,还能生出四只手八条腿来么?”
“是啊是啊,”阿岁做了个鬼脸,沾了面粉的手再脸上留下一道手指印子。
乔琬透过厨房窗户,看院子里一大早就出门直到现在才回来,手里捧了一堆“可疑”的节礼的乔妘,却很赞同阿余的话,幽幽道,“独行者快,众行者远。”
阿杏睡了个大懒觉,到现在才起,成功错过了早食,走进来的时候,恰好听见个话尾,一头雾水道:“什么快啊远啊的,阿琬你要买骡子啊?”
乔琬笑眯眯指着灶台上盖了盖的碗,道:“给你留了汤饼。”
林杏走过去:“怎么有两碗?”
“阿姊也没吃呢,你要么端去问她吃不吃。”她开始收拾台面上的面粉。
林杏点,端着碗出去了,很快又端了回到:“她说她吃过了,不饿。”
乔琬没说什么,点点头:“那就......”
阿岁抢答道:“那就给我吃了吧,我还能吃得下。”
说着,将碗从林杏手上接了过来。
“你看看你,从今春开始说要减肥,说到冬日,腰反而更粗了!”阿余嫌弃。
若是壮实也就罢了,偏偏阿岁连她都打不过。
阿岁便不乐意了:“我不吃放在那也是浪费!”
再说了,阿余是练家子,他打不过她,不是很正常么?!
两人的吵吵闹闹驱散了乔琬心头的那点子惆怅。
冬至节不开张,除很有可能也是因为百姓都呆在家里享受合家团圆的氛围,比如现在,就算火锅店的大门敞开着,门前也甚少有人经过。
就在这一天将要过去的时候,店里总算来了两位客人,其中一位还是老熟人姜五娘子。
见到另一位女客的脸时,乔琬愣了愣,便不好出去了,躲在后厨,只让季管事招待。
那人便是乔琬曾经伴读过的五公主,今上登基,封为温恪长公主。
温恪长公主扫了一圈店里,任婢子将桌椅板凳重新用丝帕给擦了一遍才施施然坐下。
“这样的小店,能有什么好味道?”她脸上带着些不屑,撇撇嘴,“也值得他日日来。”
姜亭晚被拉来当带路的壮丁,实际跟温恪也没什么交情,只赔笑道:“许是离得近,方便呢。”
季管事少说多做,为二人端上一壶烫好的桂花冬酿酒。
“这是小店赠二位的饮子,二位客人驱驱寒气。”
姜亭晚看他,咦了一声:“你是这店里管事?乔小娘子呢?”
季管事微笑,按着乔琬吩咐的托词道:“小娘子今日贺冬去了。”
“贺冬”亦是冬至节习俗,人们换上新衣,亲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庆贺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