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342)
在霖铃这样的现代人看来,这段城墙虽然谈不上多么多么宏伟,但也是相当气派了。
它大约有四丈高,基座有五丈左右的厚度。外面是白色的粉刷,城门被漆成朱红金钉,还设置有更楼保卫屈曲的城门。
南薰门门口有几个番子负责盘查进去的老百姓。霖铃正在队伍里排队,忽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鬼哭狼嚎,一个中年男子连人带包袱被人踢到地上,哭求那两个吏员高抬贵手。
霖铃和韩玉两个伸长脖子往他的方向看,又留心听周围人的议论。原来这人的包袱里夹带了一些没有交税的货物,被几个公人查出来,要把他赶回去。
这个人纠缠了好一会,终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收拾行李滚蛋了。
霖铃咽一口口水。原来京城的城管这么严格,自己会不会被他们刁难?
轮到韩玉和霖铃的时候,一个吏员眯起眼睛上下打量一番韩玉,问他:“带东西了吗?”
韩玉忙说:“只带了些个人物事,绝无用于商贩的。”
那人点点他的包袱:“打开看看。”
韩玉只好打开包袱给他检查。那吏员朝包袱里面瞅了几眼,只见里面都是书。他抬起头问韩玉:“你是来应试的?”
韩玉道:“是。”
那人立刻换上一副笑脸道:“那你何不早说,进去吧。”
韩玉赶紧闷头往里走。霖铃赶紧跟上,谁知刚走几步,那小吏忽然指着她说道:“你去哪里?”
霖铃赶紧陪笑道:“我去丕园。”
那小吏一脸狐疑地看着她:“你是一个人吗?”
霖铃支支吾吾地正在想答案,韩玉突然在旁边说道:“她与我是一起的,她是我姐姐。”
霖铃:…
那小吏立刻放松下来,笑着道:“原来你们是一家人,那你们进去吧。”
霖铃赶紧跟着韩玉走进城门。韩玉悄悄对霖铃说道:“听说汴京管理得紧,若是妇人单独行走容易被盘查,怕是从外地逃来的使女丫鬟。”
霖铃也有点后怕,说:“还好你反应快。”
南薰门一进去就是一条宽阔的御街。这条街从南向北通向汴京的“心脏”——大内,是北宋京城的门面。
霖铃见这条街非常宽,和后市的北京前门大街差不多,街的两边有两条御廊。街的中心有两道砖石砌的水沟,沟里种了很多荷花,不过这个季节没有花朵,只有田田荷叶。水沟旁边也种了不少桃李梨杏之类的杂花,看上去红红白白,非常的赏心悦目。
虽然御街的最中心不让车马行走,但是路边上还是可以通行的。霖铃走在一侧御廊边上,只见路上人潮涌动,宝马香车,锦衣华服,罗带飘香。
街道两旁也是各种店铺林立。酒肆茶坊中丝竹之声不断,一派繁华盛世的景象。
霖铃第一次来到京城,激动得伸长脖子东张西望,就好像是第一次进城的闰土一样。
韩玉倒是冷静一些,对霖铃说:“我娘与我说过,我爹之前来京城赶考时,走的也是南薰门。这条街一直往前便是朱雀门,再往前是州桥,然后就是官家的寝宫了。”
霖铃心里有些激动。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自己来的不是汴京,而是北京天安门。
两人走走聊聊,很快到了朱雀门城门口。朱雀门和龙津桥连得很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离大内越来越近的关系,这里的街市也越来越热闹,四周全是熙熙攘攘的店铺和人流。
因为霖铃要去的土市子街和韩玉要去的大相国寺是两个方向。两个人不得不在此地告别。
韩玉对霖铃说道:“先生,我给你写个地址,你之后安顿好可以来找我。”
他一口一个先生,倒让霖铃有点不好意思。不过霖铃确实需要他,就说:“那是一定的,我过几天就去找你和田生。”
韩玉把地址抄好塞到霖铃的手里,然后行礼而别。
霖铃把韩玉的纸片小心翼翼地塞进袖管,然后深吸一口气,往何净给的地址方向走去。
第184章 知己故交
汴京有两大闹市区,一个是州桥以南南御街中段,另一个就是土市子。其中土市子街位于潘楼往东第二个十字街,这里有东京买卖竹竿的集市,所以又叫竹竿市。
再加上附近潘楼街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商贸市场,各行各业都在这里经营,所以土市子街附近也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不过霖铃去的丕园倒是闹中取静,位置选在土市子街最靠里的一处地段,没有街口这么喧嚣。
丕园门口有两只石狮子,看上去灰扑扑的,大门上也没有匾额。
霖铃心里有点打鼓,心说这家人不会已经搬走了吧?不然怎么连个门庭也不打扮一下。
她小心翼翼地在大门门环上扣了几下。不多时,一个中年仆人开了门,上下打量霖铃道:“你找谁?”
霖铃赶紧把何净的书信递给他道:“我是明州何润泉的朋友,他有一封书信托我带给贵宅的主人,劳烦您帮忙传递一下。”
对方接过信喵了一眼,又上下打量霖铃几眼,然后说道:“你等一会。”说着又关门进去了。
霖铃觉得有点不妙,感觉这家人家有点靠不住。如果在丕园不能住,那她只好去大相国寺找韩玉他们。
唉,早知干脆直接随韩玉一起去大相国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