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123)+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但因为一些原因,研究只能被迫中断。

索性,在1967年的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通过。

于是,在同年6月,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研究也终于走上正轨。]

这一波三折的,看得各朝代众人只觉得心惊肉跳。

一开始不觉得什么,现在仔细一算,从袁隆平大学毕业当教师,到如今才走上正轨,就用了快十年的时间。

想到这的人,都齐齐倒抽一口气,这一行,果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下去的。

他们也总算明白,天幕之前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了。

这还真不是性情急躁,静不下来的人能坚持下来的。

前面就已经如此困难了,后面应该就容易了吧。

一定是这样的。

他们衷心的祝福,也笃定着。

……

但现实却是让人遗憾的,虞美人想到后面,叹了口气,但还是说。

[但这条研究杂交水稻的路,却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

一开始其实是很好,很顺利的。

直到1968年5月18日晚上,袁隆平团队好不容易培育的700株秧苗,一夜之间,被人拔了个精光!

这可是从1964年到1968年的所有努力啊!

杂交水稻之路,差点就要重新开始。

一生无坚不摧,在别人的质疑诋毁中也十分坚强的袁隆平再也扛不住了。

那个时候的袁隆平浑身直打寒颤,更是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

最后,还是不放弃,拿出他之前在稻田里寻找的劲头,终于在四天后,袁隆平和助手,从枯井中,找到了还幸存的五棵秧苗。]

百姓问完,简直要气炸了。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歹毒之人。

“到底是谁,这也太恶毒了吧。”

“就是说啊,别让我碰见他,信不信我呸他一脸。”

“踏马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我看能做出这事的人不是智障,就是脑干缺失。”说这话的百姓气的,直接把他从天幕那里学过去的骂人词汇都用上了。

瞬间引起了一系列附和的声音。

……

[辛辛苦苦找到了五棵幸存的幼苗后,对待水稻如同老父亲一般的袁爷爷觉得这样不大行。

犹豫半晌,选择离开安江农校,离开妻儿老小,他们跑遍了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就是为了找到更多雄性不育株。

但两年过去了,对于雄性不育株依旧一无所获。

而在这期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原来,他在云南的时候,他们遭遇了7.2级的滇南大地震。

大家现在不用知道7.2级是什么,只要知道,是非常非常严重的天灾就好。

然而,在这一次地震中,别人都忙着逃命,袁隆平团队却一次次冲进危房中,抢救那些珍贵的种子。

他们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

第107章 重新出发,发现“野败”

[这还不算,在路上,为了催芽,袁隆平又把种子绑在了腰间,用体温温暖水稻的种子。

这件事情做下来,长此以往,他又落下了腰疾。

但让人心酸的是,无论那个时候的他们如何努力,杂交水稻的研究依然没太大进展。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都如此努力了,如此拼命了,还没有好消息,杂交水稻真的能成功吗?”]

“是啊,真的能成功吗?”百姓们听到这里,也迷茫了。

这么久过去了,好像有进展,又好像没有丝毫进展,袁隆平真的能成功吗。

“一定能成功,他可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旁边,同样听得认真的少年轻轻吐出一口气,干瘦的脸上,黑亮眼珠中尽是希望,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

“对啊,他可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定能成功的。”听到少年的回答,旁边的人也附和。

那个时候的袁隆平院士都还没有放弃,他们这些听的人怎么就先丧气了。

各朝代的各个时间,不少人也同样坚定的回答被说出,十分笃定。

不知不觉,他们已然相信并且崇敬这一位为百姓,也为解决饥荒,而百折不挠的英雄。

……

虞美人也听到这样的声音,同样笑弯了眼。

是啊,那可是他们的袁爷爷啊,怎么会有人忍心怀疑呢。

拍下照片,虞美人打算等特殊时代的新中国成立后,把照片交给图书管理员。

那个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的袁爷爷,看见那么多相信他的人,一定会很开心吧。

[对于杂交水稻一定能成功这件事,大家都相信着。

那个时候的袁隆平也相信着,相信水稻是具有杂交优势的。

但他是先驱,是开拓者,碰见问题,他只能自己探索,自己琢磨。

很快,他就想到,他们寻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基因相近,这会不会就是找不到合适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所谓的“远缘杂交”,就是指的这个。

说直白点呢,他们手中的水稻虽然不是自交的,但关系还是太近了,所以才没办法成功。

所以,换个思路,培养杂种,最好是父母祖上两千年都没见过面,是不是就能成功呢。

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后,袁隆平终于确定了“远缘杂交”的方针,把目标定在寻找野生稻上,随后,突破口也很快出现。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团队中的李必湖,发现了对于杂交水稻至关重要的野生雄性不育株——野败。]

汉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