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124)+番外
刘彻听着天幕过于直白的解释,没忍住扶额,其实,可以稍微说的委婉一点的。
比如……额,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基因相近,“远缘杂交”。
算了,说杂种就说杂种吧,最起码好理解。
明朝。
朱元璋听着,只觉得脑门上青筋一跳一跳的。
农民出身的他,就从来不知道,培养个水稻能这么麻烦的,他真的听不太明白啊,可恶。
但让他不记录,那是不可能的。
亩产3000斤什么的,他根本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好嘛!
所以,还是从民间搜罗几个人才吧。
想着,朱元璋就想叹气了。
忍不住想,那个徐光启,怎么就不在他这个时期呢。
若是在他这个时期,他老朱绝对重用。
左边站着抱着朱雄英的马皇后,右边站着朱标的朱元璋,十分认真的想。
别问这一大家子怎么都围绕着朱元璋,问就是老父亲得知未来的他会死全家的ptsd还没好。
但问题是,朱棣:所以,在老父亲心中,我已经不是您全家的一员了吗。
卑微.jpg。
……
[说起来,对于“野败”是怎么被发现的,我们现代就有好多说法。
有说李必湖散步时发现的,洗澡(游泳)发现的。
还有说是钓鱼钓起来的,“解手”碰到的。
或者是买米回来在路边发现的,以及在海南帮忙带路的冯克珊发现后,要李必湖去鉴定的。
但听采访了本人后,据本人口述,发现这六种说法……
全错。]
各朝代众人:……
所以,他们刚才那么认真讨论,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到底有什么意义。
玩他们呢。
见自己逗到了人,虞美人也不卖关子了,直接揭晓答案。
[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当然是要看李必湖的采访啦。
我们之前说,他们经过了6年的持续研究,在杂交水稻这条路上却几乎没有进展后。
袁隆平就重新整理思路,准备研究“远缘杂交”。
之后呢,他们就一路辗转到海南三亚南红农场。
没错,就是我现在在的地方,还记得我现在在哪里吗——
“海南三亚的水稻国家公园”。
没错,就是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附近,发现的“野败”。
他们来这里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海南真的有很多野生稻。
其实,袁隆平团队在发现“野败”之前,就已经针对调查,研究组到达海南后能不能搜集到当地的野生稻资源。
他们因此询问了在农场的农民,农民的回答皆是,“哪有什么野生稻啊!”
他们得到这个答案后,直接懵了,心中在想,教科书上不是说,海南的野生稻非常普遍吗。
没有疑惑多久,很快,他们就在冯克珊那里得到了答案。
原来,在海南,当地人是称“野生稻”为“假禾”的,农民又不懂普通话,所以才不知道“野生稻”为何物。
乌龙解开,李必湖就同冯克珊约定,他方便时给袁隆平团队带路。去找野生稻。]
听到这里,百姓也想扶额了。
这研究杂交水稻的路,是不是真的,太波折了一点。
只要一想想,专业的团队,十几年的努力,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差点翻车。
怎么就这么好笑又心酸呢。
幸好,李必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反复又询问了冯克珊。
幸好啊。
……
虞美人也觉得心酸,研究杂交水稻的路太难了。
每走一步,就真的如同鲫鱼跃龙门一般,是逆流而上一般。
太累了,也太难了。
第108章 高级、高级、高级!
所以,在种花人的心中,袁爷爷才是袁爷爷啊。
可可爱爱,受人敬重的“九零后”。
想到那次采访,虞美人忍不住鼻头泛酸,却又努力按捺住。
[前期说完,我们再次回到主题。
1970年11月23日,李必湖他们坐着冯克珊的牛车,走了大约三公里左右,他们到了一片沼泽地。
那里,就是袁隆平团队此次来海南的目的——野生稻。
说来也幸运,他站在沟边仔细观察,不到半个小时,就发现离他观察的地方约20米处,有3个穂子明显不一样。
怎么说呢,李必湖自己描述,别的穗子开花是鲜黄色的,那3个穗子是白色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诶,好像也不是特别难吗,不就是三公里,不到半小时和20米吗,普通野生稻跟他们寻找的雄性不育株还有那么明显的颜色差别,怎么可能认错嘛。
只能说,格局小了,也想得太简单了。
这里有一张李必湖后来回到沼泽地拍的照片,大家自己看这么些草,这像是好找的吗。
再说,水稻的花到底什么大小,大家心里也有数。
“野败”能被发现,可以说有一部分运气,但你不能说全都是运气。
要不是他们来海南找水稻。
要不是他们知道自己在找什么。
要不是他们自己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气馁,能够仍然坚持。
要不是李必湖观察仔细,他们能得到“野败”。]
虞美人的嘴就跟机关枪似的,突突突的说了好几个要不是,直接把各朝代死性不改的杠精完全堵回去了。
这是一点都不给他们发挥的机会啊。
看着身边人赞成天幕的表情,杠精们只能憋屈闭嘴。
只能在心中嘟嘟囔囔,觉得这个天幕,这个虞美人,就是他们的克星,灾星。
平日里靠着这张嘴无往不利的他们,从天幕出现后,就一直踢铁板,一直踢,一直踢,简直气死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