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93)+番外
虞美人喝了口水,缓了缓说太多话的口渴,才继续说道。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多重要呢,这就要看看书里的内容了。
首先,是它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
五本书里,我们讲了四本。
前两本主要讲北方黄河流域,第三本把重点放在南方水稻上。
对于这第四本,王祯表示,我全都要。
他有底气这么做,并且写的书也不是滥竽充数的写,也跟他做官的经历有关。
先说王祯是山东人,却又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
还有就是,他本人又到过江、浙一带。
而每逢他所到之处,他都要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
这样的经历,也致使他对南北方的农业技术都有了解。
是以,在书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他对于南北方优缺点的讨论。
如在《垦耕篇第四》中,王祯就写道,“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其次,在《耙耢篇第五》又说,“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
这是不是相当认真严谨。]
虞美人调出自己一早做好的PPT,上面赫然写着,“优点一,南北通吃”。
接着,下面是详细的介绍。
光看标题,就莫名给人一种,不那么正经的感觉。
元朝。
王祯捂脸。
有那么一瞬间,他有点无法直视自己的书了。
什么叫做南北通吃,天幕正经一点好吗?!
……
对此,虞美人选择夸夸了事。
[但《王祯农书》的优点却不只有这一个。
它还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广义的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种花农学的传统体系。
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不单单是记录经验,记录研究,还是归纳整理。
若是这条路能有更多人走下去,也许有一天,我国就会发展出一个,依托于王祯提出的体系,种花家独有的农业系统。
宝子们,别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这一点真的是太重要了。
多少农业上的进步,是在于在一个领域上,许多人一同的努力和深挖。
当然,我也不会否认,也许早在王祯之前,我国就早已有了一个我国独有的农业体系。
但能够把这个体系用言语表述出来,系统的做出规划,统一的进行研究,也是十分重要。]
虞美人嘴一秃噜,她就察觉到,自己好像说出了个不那么……的称呼。
第81章 农政全书
秦朝。
嬴老祖宗俨然也注意到了那略显突兀的称呼。
就,突然有些沉默。
虽然对于后世女子的不讲究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这称呼,确定是认真的?
我们不是你的宝,是你的老祖宗啊。
……
对于把现代网络用语一不小心脱口而出这件事。
虞美人选择摆烂。
只要我不承认,这件事情就不存在。
还是讲今日天幕的主题比较重要。
[除此之外,在王祯所写的《王祯农书》中,记录的农器也特别多。
甚至远超我们之前提到的任何一本农书。
《农器图谱》中,王祯收录的农器多达100多种,就绘图都有306幅。
王祯写这本农书时无疑是极其用心的。
因为在《王祯农书》的农器篇中,王祯不仅是搜罗和描绘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让老祖宗们的智慧再次熠熠生辉。]
虞美人说着,语气是难掩的惊叹。
也不怪虞美人这个样子,因为想要坚持的做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
做这种事情不仅耗时耗力,也许努力了几年十几年还不一定有一个正向的回馈。
但王祯做了,还成功复原了好些在元朝时就已经失传的农具。
然后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王祯农书》的时候,又能看见先祖们,那差点就遗失了的智慧。
这么一想,好感度就更高了好嘛。
各朝代众人却是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只是做了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惊叹的。
不就是复原了几个很早之前的农具吗?
就还好吧。
……
虞美人透过系统,自然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索性简单解释了一下做这件事的难度。
这才把主题拐回王祯。
[说回王祯,他又到底复原了多少东西呢。
我们简单说两个。
在,西晋时期刘景宣创制了一种“磨”,这磨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
但可惜,到了元朝,王祯的那个时候,这种磨早已失传。
后经过王祯的查找研究,把它成功复原出来,并命名为"连磨"。
还有一个失传的人,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杜诗的人,发明的水排。
这个水排能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
后来,王祯再一次力求复原,并加以改进。
若是说东汉的水排是用用皮囊鼓风,那么经过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可以用用风箱来鼓风了,
这两个,也只是王祯在复原上的功绩。
除此之外,他自己还制造了"“水砻”和“水轮三事”。
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
不夸张来说,王祯在农业上,真的是实打实的天才人物。
是在那个时代,极少有人能比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