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94)+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更是整个种花历史上,璀璨群星中的一颗。]

虞美人说的时候,自然没有忘记放上自己在网上找的图。

天幕的屏幕足够大,就算虞美人把图解弄成九宫格,也足够各朝代众人把图解图看得细致。

各朝代众人自然奋笔疾书。

心里忍不住感慨,这期天幕还真的是大方啊,好东西简直一箩筐的送上来。

心中也认可了天幕此番所说的话。

确实如此,若不是因为王祯,他们大概也没这个机会,透过天幕学习那么多对他们有益的知识。

……

对于百姓们没有感谢错方向这件事,虞美人是喜闻乐见的。

她不是知识的制造者,而是知识的搬运工。

本质上,她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打工人,帮忙把先辈的智慧,来借着天幕传达给所有朝代。

真要虞美人定位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大概会是一个“话筒”。

[前四个农书我们已经讲完了,我们再讲最后一个农书,明朝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

本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

基本囊括了中国明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更是总结了清朝之前,我国所有农业科学技术。

是一本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书了。]

汉朝,汉武帝时期。

此刻的刘彻早已恢复如常,已然把之前骇然的情绪隐去。

此刻的他正抬眸,望着天幕展现的内容。

再次让手下的人认真记录。

同时也吩咐臣子,“尽快把天幕所说,能在大汉推广的农具整理出来。

越快越好。”

闻言,臣子们面上恭敬应是,内心却皱成了个苦瓜。

他们是该庆幸,陛下不是让他们在明日早朝之前就准备好吗。

……

[有些意外的是,徐光启写过很多的农书,如《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他本人更是,除了精通农学之外,也在研究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各方面的研究。

本人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官拜大学士,是一位很厉害的全才。

当然,要说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就要说我们今天要讲的《农政全书》了。

《农政全书》,全文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

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从这12个科目来看,这本《农政全书》,无疑是一本极其全面的农业大全。]

讲了这么久,虞美人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虽然这个发现,在很早之前就知道了。

并且,这细节也并不是那么的小。

那就是,当现代人说起农的时候,给我们的固定印象就是种地的。

种主食为主,蔬菜和水果,也能归纳成同一类。

到实际上,古代似乎总是把农桑二者联系在一起。

吃的和穿的,果然才是中国老百姓关注的重中之重。

思绪杂乱一瞬,虞美人又很快收回思绪。

继续科普。

[《农政全书》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

前者是全书的大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所以徐光启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第82章 蝗虫问题

各朝代,百姓们不少放下了手上的农活,聚在一起偷偷讨论着,明朝万历年间离他们是近是远。

从前他们生活,只有周而复始的活动,像是丰巢中一只只不那么起眼的工蜂。

如今,休息时,吃饭时,做着自己事情的时候,他们似乎总能够有所话题。

此刻,百姓们认真动脑子的时候,小孩们悄悄记在一起,

打赌天幕接下来会讲什么。

……

不出意外是讨论中心的虞美人,对此却并不是十分知情。

仍然在按照刚才的节奏,准备快速将农书这个话题结束掉。

已经用太长时间了。

[除了一些技术性问题之外,徐光启还记录了有关于历史上,天灾的出现,及应对方法。

比如蝗灾,他就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

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

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是一个,观察和研究都很细致的大佬,没错了。]

唐朝。

二凤陛下一个仰卧起坐,整个人都因为天幕最后的两句话支棱起来了。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终于等到天幕说到蝗灾的时候了。

呜呜呜,真的太不容易了。

天幕若是再不讲,他大唐实在没有办法,他也只能让他大唐百姓,先试试水煮蝗虫到底是个什么味道了。

……

[蝗虫,蝗灾,是我种花儿女,从古至今一直在抗争的东西。

他们见什么吃什么,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偏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他们因何而出现,只能被动的等待。

虽不能说,时至今日,我们终于把蝗虫问题彻底解决。

但古往今来的经验,我们还是可以趁此机会,来仔细探讨探讨的。]

天灾这一方面,虞美人是打算单独跟一些东西放在一起来讲的。

但她又实在想起,之前整理天幕弹幕的时候,二凤陛下那几乎快要刷屏的“蝗虫”二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