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青瓷不语(23)
“'好酒',就是古代的广告体。酒傢为瞭打响招牌,在碗内写有'好酒'两个字,客人饮完会不自觉的喊出,以达到口口相传的目的。”
说完,陈默把桌上的马克笔交于苏闻青:“请苏老师,在一盏纸花瓶写上我们节目的名字。”
苏闻青写下“遇见国宝”四个字。
陈默又把胶带递给苏闻青。
“最后,再请苏……”
陈默感受到苏闻青核善的笑容。
“再请苏老师帮我捧著纸花瓶,我将为大傢讲解何为釉下彩。”
陈默半路改口,把胶带切割成小段,在苏闻青的手上,用胶带把纸花瓶正反两面都覆盖住。
苏闻青拿起剪刀,把多馀部分的胶带减去,展示给镜头看。
“胶带可以看做釉面,”苏闻青思索瞭一阵开口,“先在素坯上绘制纹样或文字,再上釉,这就叫做釉下彩。可以保护花纹免受摩擦带来的损害。”
说完,苏闻青的双手一翻,隻见她把“釉下彩纸花瓶”往陈默的袖口上来回摩擦。
对于突然的报複性行为,陈默并未阻止。
他甚至把胳膊向前伸瞭伸,让苏闻青摩擦得更省力一点。
摩擦数十遍后,苏闻青将完好的纸花瓶展示给观衆。
“看!'遇见国宝'这四个字仍在,没有消失的迹象。”
不等陈默开口,苏闻青把“釉下彩纸花瓶”放在一旁,拿起另一张纸花瓶,捧在手心裡对陈默说:
“请陈教授演示釉上彩。”
陈默听话地给正反两面贴胶带,随后减去溢出的部分,再用马克笔于胶带上写出“遇见国宝”四个字。
陈默把“釉上彩纸花瓶”面向观衆。
“和刚才一样,胶带看成是釉面。在釉面上绘制花纹图样叫做釉上彩。”
说完,陈默又把“釉下彩纸花瓶”拿起做对比。
“可以看出,釉上彩的文字比釉下彩清晰的多,也可以更好的展示细节,这是釉上彩的优势。”
陈默说罢,把“釉上彩花瓶”往自己的袖口擦去,临近袖口,他的手被苏闻青一把扯住。
陈默看向苏闻青,隻见她拿出一张废纸,在“釉上彩花瓶”上来回摩擦瞭几下。
陈默把手中的“釉上彩花瓶”面向观衆。
可以看出,原本漆黑的字迹已经变成淡棕色。
“釉上彩花纹清晰,可缺点是纹样不易保存,需要避免摩擦。”
【知识以一种歹毒的方式进入瞭我的脑子……】
【好像留下痕迹瞭。】
【我还是没听懂,注意力全在两人的脸上瞭orz】
【就跟包书皮一样呗,先书封面写名字再包书皮,名字抹不掉,先包书皮,在书皮上写名字,名字抹得掉。】
屏幕上,那道“书皮说”的点赞已经破2万。
#苏闻青陈默胶带#这一词条稳坐前三。
点进去,是神秘网友的那句“书皮说”,而评论区的留言层出不穷。
【釉下彩釉上彩,书皮说,胶带说,这都什麽人才】
【隻有我一个人好奇那个观衆吗?她是不是节目组的托?】
【好看,爱看,就算是剧本那也是好剧本】
【还有保鲜膜,保鲜膜也可以!】
一时间,无数透明的材料被各大网友翻找出来,例如塑料袋、透明橡胶、树脂材料,更离谱的还有冰块、海蜇丝、透明棒棒糖、白桃味果冻……
Amy另一头看得直乐,人工推动的热搜固然重要,可最难得的还是人民喜闻乐见的“热梗”,这比粉圈限定、圈地自萌的热度更为出圈,大火的热梗甚至可以伴随艺人一生。
她扫瞭眼热搜词条,除去官方置顶的#遇见国宝#外,热搜前10共占瞭3个:
#苏闻青演技#、#苏闻青陈默胶带#、#被傢长捉到的尴尬感#
Amy又联系公关团队,前10的热搜尽量控制在4个以内,3个最佳。
网友是有一定逆反心理的,刷屏式的水热搜隻会带来厌恶。
“铜官窑的造型简朴,壶身的诗句丰富瞭唐诗内容,风趣多彩的纹样更反映瞭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
演播厅内,大屏的背景又从广告“好酒”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而物美价廉、富有民间趣味的铜官窑深受海外商人的喜爱,匠人在素坯上绘制特定的纹样,曾远销明州,新罗和扶桑。”
说罢,陈默从口袋裡变出熊熊国的紫皮糖和威化饼干。
“其欢迎程度,大约和熊熊国的零食一样。”
台下观衆哗然。
“那是我的糖…什麽时候在教室裡搜出来的…”
台下,宋欢不满的嘟哝著。
“上面规定,书画和古籍教室不能吃东西,”秦安宽慰,“老陈本科学的是文物修複,第三年才分支到陶瓷,这个规矩早就刻在dna裡瞭。”
舞台中央,随著主持人说完结束语,三人向观衆鞠躬,伴随著热烈的鼓掌声,本期节目至此结束。
休息室内,苏闻青回想起陈默在台上喊自己“老师”,她嘴角几乎抑制不住抽搐起来。
原谅她。
即便她入圈六年,也很难接受别人喊她老师,苏闻青隻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抑制住自己抽搐的嘴角后,苏闻青终于得空看手机,她惊觉,自己的博客粉丝一晚上怒涨300万。
热搜上、短视频上,各种二创层出不穷,正是自己饰演杨雪生的剪辑,更火的还数她和陈默的“胶带梗”,由“胶带梗”衍生出包书皮,后来画风逐渐离谱,透明棒棒糖、白桃味果冻,目前已经轮到能拉丝的透明高粱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