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嘉卉(173)
睁开眼看到颐园时,她以为她还在梦中。
卫歧翻身下马,将迷迷糊糊的嘉卉抱下来,对着迎上来的李管事夫妇道:“立刻去请个大夫。”
“已经备下了。”
他点点头,吩咐阿唐道:“带奶奶去瞧大夫。”
嘉卉原本没想过回京城后住在哪儿,站在了颐园的土地上,心道果然是这里。她朝阿唐笑了笑,阿唐立即上前扶着她进屋。
卫歧看了一会儿嘉卉的背影,问:“回信了吗?”
“回了,今早刚回的。”说着,李管事立即从袖中抽出早就备好的信。
*
不羡仙茶坊中,梁沄饮了一口茶,赞道:“真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卫歧没理这句闲话,直白问道:“太子殿下可有看了我的信?”
“看了,很精彩的一个故事。”梁沄轻轻放下茶盏,“但我信了。”
闻言,卫歧瞥了一眼梁沄。
“我若是不信,今日就不会在这里和你碰面了。”梁沄道。
卫歧心下松了一口气,心道他没有看错人。
即使皇帝无比信任自己的胞弟,但太子和这个在南方已有二十余年的叔叔又没什么感情。且太子为人端方,知道梁衡极有可能杀良冒功,是绝不会置之不理的。
“只是,”梁沄转而道,“一来你搜集的人证物证不足,你信中说江南王的侧妃还被人杀了。你要如何证实是江南王派来灭口的?”
“箭矢,和去年他派人伏击我的是一样的。”卫歧解释道。
“即使如此,还有一桩最紧要的。”
梁沄顿住了,琢磨着该如何说。
卫歧不知道皇帝对亲兄弟究竟情谊深厚到什么地步,不由皱眉问道;“可是皇帝会有意包庇?”
“为了皇家的颜面。”梁沄淡淡道。
软禁公主废了皇后,还可以编造几个祈福的理由。即使旁人都不信,猜测的也无非是些宫闱之事。
但若是撤了一个藩王,甚至降罪赐死,那是无论如何都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的。
真正罪名公开,损害的是皇族梁氏的脸面。
卫歧失笑,道:“可往后,大昭是你的江山。江南也是你的。”
太子警惕地扫视四周,才警告道:“这些话不要再说了。”
卫歧道:“即使不说,这些话又有谁不明白?皇帝或许会碍于面子隐下不发,但太子你没必要。”
梁沄定定地看着他,心里竭力挣扎。他想起卫歧信中写的杀良冒功,想起极有可能大笔大笔被贪下的军费,又想起没软禁的母后和妹妹......
他没有一口应下,问道:“那你现在是什么打算?”
“我们在这里喝茶的功夫,苦主应当也进宫了。先看皇帝下一步的动作。”
苦主?梁沄忽然想起了被梁衡抄家灭族的周家,问道:“难不成是周家的事也和此有关?你是寻到了周家的后人?”
“进宫的是李胤。”卫歧告诉他。
“当真?”
卫歧点点头,看着他原先的冷静持重都没了,目光灼灼立即起身。
“李胤居然还活着。”梁沄喃喃道,“我先回宫了。”
他差点忘了李胤的名头有多响。卫歧没有追上去,坐在原地,琢磨起该让太子做些什么
第 75 章
紫极殿内, 听到皇帝赐座,镇国公连忙站到中间拱手道:“陛下,臣已带李胤入宫, 李胤有要t事回禀,不若臣先行退下吧。”
皇帝淡淡道:“安心坐下便是。”
不料镇国公竟然跪下叩首, 恳求道:“还请陛下准臣先行告退。”
隆佑帝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但镇国公不用抬头就知道他定然已对自己心存不满。然而他深知若是自己留下来,才是把自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虽然李胤已承诺过绝不会对皇帝不利, 紫极殿更是禁止携带任何兵器入内。但二人若是起了争执, 他理应站在皇帝那边。然而心中镇国公亦是隐隐觉得皇帝强占一个为国捐躯将士的遗孀很是不妥,且他若是不帮着李胤,回家后夫人得知必然大发雷霆。
只好恳求先行退下,走为上计。
李胤突然出声道:“让他先走吧。”
闻言, 皇帝忽而嘴角抽搐了一下,摆手道:“那镇国公就先退下。”
卫道成立即起身,躬身告退,又想到什么, 对李胤道:“李兄, 我在殿门外候着。”
李胤点头,看起来比在场另外两个男人都要来得镇静从容。
等镇国公退下后, 皇帝眼神示意, 大内监肖公公又令所有殿内的宫人都退了出去,自己则站在皇帝身后。
一时间无人说话, 皇帝沉吟道:“你的事, 朕都听镇国公说了一回。你既然已于一年前找回记忆, 且已经上京,为何当时不来见朕?”
“臣年老体衰, 已不能为陛下效力。且臣一心寻仇,回京后立即就南下了。”李胤一板一眼道。
皇帝听他说寻仇,肯定的语气说道:“那你如今是寻到当年意图杀害你的人了。”
“正是。”
“是谁?”皇帝立刻起身,看向李胤。
自李胤死后,皇帝除了有一丝窃喜,更多的是失去一员大将的沉痛惋惜。原本边境已通商市,汉胡混居,安居乐业。他的死讯传到漠北边庭后,立即骚乱又起。他只好派了卫道成去平乱。
骚乱虽然压了下去,但所损失的兵力军费都远超先前。皇帝愈发可惜,像李胤这样能用极少兵士战无不胜的,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他嘉奖了临危受命的镇国公,但始终盼着上天能再赐一个如李胤这样的人。既能带兵打仗,又无大族根基。虽说做了英国公的女婿,也不曾和岳家来往过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