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何处问长安:王臣蹇蹇(111)

作者: 不窥园主人 阅读记录

“立本擅攻,郑滔擅守,这回可真是‘以我之矛,陷我之盾’(注24),不知其将何如也, ”江永端起茶杯,用揭起的茶盖点点沙盘前的几位百户,他们和手下的兵勇全为围剿浙东教匪时招募,入伍时日尚浅,并未参加演习,“你们都说说看,这场演习谁会赢?如果你是李千户或者郑千户,又要如何取得胜利?”

年轻的百户们将脑袋凑到一处,嘁嘁喳喳地讨论起来。江家一门进士、两朝顾命,江永又是朝廷的阁老、二品的大员,如今手握浙东军政,在他们眼中近乎传奇。更何况这位桑梓人杰从不在父老乡亲面前趾高气扬,他不仅时常亲往军营观看操练,确认兵饷与物资供应到位,还对团丁的家眷照料有加,绝不令各家温饱不济、农事有违。大家不论官品而直称江永为“江先生”,对他绝对忠诚,绝不含糊,绝无欺瞒。这份包含亲切的崇高敬意,是陈珪绝无可能获得的。

“在下以为,攻城最好有炮,若没有炮弹,那便使用火攻——但此二者在演习中不被允许使用,李千户只能选择爬云梯或者挖地道入城了,”一名百户率先发言,“若是时间再宽裕一些,就可以考虑用壕沟围住石堡,要么采取围三缺一,要么四面张网再围点打援……”

“你就只会说废话,如今李千户既没有火炮,又没有铁铲,更没有时间,除了爬梯登城还能有什么办法?”另一人嫌弃道,“那座石堡下午我去看过,郑老大在堡垒四角各修了一座方形哨台,他本是想派更多人驻守城墙,提高抗敌能力,殊不知也因此造出了防御死角……”

“光凭文字说不清楚,你画给大家看看吧。”江永说着拿来一张宣纸,又把蘸饱了墨汁的湖笔递给他。从未读过书的少年被吓了一大跳,他犹豫着用拳头握住笔杆,颤巍巍往纸上抖出一条墨线,在众人的嗤笑声中,一张娃娃脸涨得通红。

“我曾有幸在宫中见过一副汉代古画,画上的人物也如你这般握笔,”江永笑着替他解围,“东汉书法浑拙严整,说不定正与这种持笔姿势有关呢。”

“江先生您又说笑了……”

“原是我不好,合该请先生教你们识写字句的,来日传达军令、申报战功,需要读写的地方多的很呢,”江永拍拍他的肩膀,从他的手中要过毛笔,“你把堡垒的大概模样描述一遍,我来帮你绘图,可好?”

少年用力点头,用手在纸上勾出石堡的大致轮廓,哨台和城池的比例与现实相差略远,江永也不多问,只是依样画好。

“就在这片区域,”少年指着哨台最向外凸出的一角附近,“这里离哨台很近,守兵不一定能及时注意到,而来自城墙和其他哨台的视线会被两边的拐角遮住,从这里登城,最有可能成功。”

沈容将临近的哨台中心与两个拐角的连接线延伸,在哨台外侧相交出一片三角区域,“这是个很精妙的几何问题,”他赞叹道,“没想到恒之的营中还会有此等人才!”

“其实我一点也不懂您说的那个‘几何’。只是小时候和族中兄弟们玩闹,知道檐下墙角最容易藏人,放在战场上,就是这片区域最不会被察觉……”

“燕观,这就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江永有意打趣沈容,一时帐中充满了善意的笑声。

“你叫什么名字?”笑过一气,江永又问。

少年顿时挺起胸膛,“报告江先生,我叫曹序!”

“曹序,你今天说得很好,”江永从不吝惜对他人的称赞,“待会等一营和二营演习结束,就奖励你去和他们一起用早饭吧!”

“是,谢谢江先生!”

演习期间的饭菜丰盛之极。天还未亮,校场的东北角就已经聚满了将士们的女眷。她们从家中背来米面肉蔬,搭起灶台案头,热火朝天地为久未相见的亲人准备今晨的早饭。劈柴声、擀面声、剁肉声、 鱼尾在案上的拍击声、面饼下锅的油爆声、米粒在粥中的翻滚声接连响起,虽声有百端、人有百口而丝毫不乱。轻柔的、朴厚的、尖利的、甜美的女声混成一片,为这座常年被战靴马蹄踏硬、战车兵械冲击的校场平添一份坚韧与妩媚。

饭菜的香气远远飘来,早令帐中饥肠辘辘的众人心颤神摇。见曹序得此厚赏,百户们无不心生艳羡,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应该把那个三角区域用城墙封死,这样就不再有视线的死角,有人又建议把城墙修得略微倾斜,炮弹打上去容易跳飞,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高声反对,说要是他来攻城,非直接沿坡登城不可……思维的火花往往能碰撞出耀目的烈火,在沉寂的黑夜中炙烤出一片久违的光明。彼时的江永还不曾读过韩霖编辑的《守圉全书》,不知欧罗巴人也已在频繁的战争中发现了相似的规律。其后赵瞻向他介绍此书,江永读来也不再觉得有什么惊为天人之处。西洋船炮胜于中夏,算来也不过尺寸之优,华夏亿万斯民,一朝放眼世界,如何不能迅速扬精弃劣、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西夷、独占鳌头?江永从未对国人的聪明才智丧失信心,只是懊恼过去的自己仅将目光投注于售卖文才、经营资产的官绅富户,却忘了行走在这片热土上的元元黎庶,才是民族智慧与力量的根本来源。

正这般思考着,忽见天边金光乍现,絮状轻云被丝丝缕缕染为橙红。晨风拨开云隙,一轮旭日喷薄而出。

城头改旗易帜,一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