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问长安:王臣蹇蹇(135)
岳维申哈哈大笑,“请总督大人尽管治罪,在下自当奉物以赎。”
“崧翰欲以何物相赎?”
“铜驼夹辅之金瓯,麋鹿将游之苏台。”
“胡说!”
岳维申表字崧翰,出生衡阳儒素之家。少时受业于父兄,学出王阳明高足邹泗山先生门下,及长,又游学于岳麓书院,师从山长吴道行。邹氏治学谨严,吴道行以朱熹张栻为综,二人为维申注入求知实践、经世致用之秉心。在岳麓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中,岳维申一反当时务虚清谈的风气,极意研究并考察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他先与同窗组建“行社”,标榜“以论文为要,躬行实践为辅,以谋求治国利民之道”,回乡后见连岁飞蝗,白骨成山,又与同乡结为“匡社”,直取“匡扶社稷”之意。咸嘉十四年,湖广诸文社在武昌会盟,岳维申于黄鹤楼慨然诵道,“古人已往,不自我先。中原多故,含意莫宣。酒气撩云,江光际天。阳鸟南征,连翼翩翩。天人有策,谁进席前(注12)?”一诗赋罢,满座皆叹,诗中对家国危困的忧虑与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令他名声大噪,自此,被后人誉为“圣贤学脉,仅此一线”的一代名儒正式走进历史的视野。
岳维申十四岁考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咸嘉十四年,因家乡被张全寿的部队攻陷,维申无法前往留都参加会试,反被张全寿义子岑晖强行招纳。他为主帅出尽良策,助官军顺利夺回衡州。专理平寇事宜的兵部尚书刘罡对维申器重有加,不仅资助他百两白银作为盘缠,还遣亲兵护送他参加弘光元年的会试。维申在留都见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门前谒礼塞道,料知大宣这棵巨树的根基已经朽透。他坐进号舍后也不顾试题为何,只将胸中交愤发泄了事。誊录的官员见他所作《论大宣之必亡》,顿时大惊失色。他们立时将考卷呈给主考官江永,战战兢兢地询问处理意见。江永品读半晌后,不动声色地将此事压下,而岳维申也终于没有登榜。
自留都铩羽而归后,维申过起了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他藏身名山,潜心钻研经史典籍,深究“气理之论”与“道器之辨”。正当他继承父亲遗志,专注于编撰《春秋家说》之时,任职衡州十六年却仍未升迁的知府许翊文亲顾草舍,请他出山为赞画政务。
许翊文其人,岳维申深有了解。他在维申念家塾便是岳家的座上宾,而后维申入县学、中举人,亦受他多方关照。当献军攻陷衡州,命他仍履旧职,为护治下百姓,纵遭唾骂也不推却,官军光复失地后,翊文辞疾挂印,躲入深山,又被刘罡召回官复原职。维申入他帐下时,许翊文已在知府任上稽滞十六年。他黾勉奉公,朝乾夕惕,虽无大功亦无大过,拥有官场最无用的良心,却拙于官场最重要的钻营,既无显赫家世可凭,亦无朋党乡谊可用。岳维申知他官运无法亨通,依旧承诺出山相助。维申将身心扑在繁复琐碎的州务上,目光却投向整片江南——他既才华自比孔明,便不能只辅佐州牧。他要去寻找能力挽狂澜的天人,而后再如吕尚一般,立钩钓渭水之鱼,令负命者甘心上钩。
今时今日,他果然坐在江永的书房中了。
岳维申知江永生性谨慎沉潜,被厉声驳斥后也毫不在意,“悠悠华夏千年,王朝可以兴替,而中国不可灭亡,”他敛起笑容,矜颜正色道,“倘我中华尚有生机,必在西南与两粤,总督不可不早做打算!”
他不等对方有何反应,兀自展开中华舆图,覆在还未写就的奏本之上。江永不得不停笔危坐,耐心听他高谈阔论。
“纵观华夏风土地貌,可立足以成霸业者唯四:关中、河北、东南、四川。此四地者,有山川险阻可以凭恃,有广袤平原可以为治,有沃野阜物可以供养,兼之王化深布,人心思定,从容经营便可争衡天下,”岳维申在舆图上圈出四地,“如今李翊盘踞关中,拥四塞之险,享膏腴之地,势居黄河上游而东制诸侯,何异于扼天下之吭而拊其后背。况翊掌百万之兵,得河南之附,不可轻易与之争锋。都仁居于河北,东环沧海,西拥太行,南襟漳、卫,北锁居庸,居挈裘之势以临驭六合。况萨人初入中原,锐意方兴,又得山东鱼盐之利,只可日损月割而不可急图也。大宣守于东南,以江淮为藩屏,河网为壕堑,凭此折冲北胡之兵,又享鱼盐丝帛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太(河蟹)祖因之以得天下,然昏君在位,奸臣满朝,兵骄将惰,文恬武嬉,来日恐有不忍言之祸患。”
“然论山川险固,则三地无如四川。其西、南地势高峻,绝少蛮寇入侵之虞,东、北有通道与中原相连,出之可为王,守之可为霸,”岳维申将手指重重点在“四川”上,“四川之要,在于重庆、成都两地。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入湖北,即可下临吴、楚,控驭金陵。由成都北上,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由阴平道可通陇上,一旦甘陕有变,便可率兵出于秦川。何况蜀地肥饶,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鱼盐、铜铁、桑漆、纻麻之利,难以估量。昔张全寿畏于李翊兵锋,舍湖广而入川蜀,然其人生性残暴,可陷而不可守,今将自蹈末路,此殆天所以资总督,总督岂有意乎?”
赵瞻今日恰好来访,岳维申的慷慨陈词他听了后半便已知悉其意,“然而自古割据四川者,从未一统天下,”他问道,“光复四川之后,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