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载曜(又名:衣锦还乡后)(10)
李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后说:“跳级的事,利弊都有,还是得谨慎。”
然而当时,这份对跳级的渴望对沐曦而言,如同溺水之人紧抓的救命稻草,沐曦铁了心地要抓住不放。
李老师对沐曦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再加上这个孩子平时沉默寡言的性格,他大致能猜到一些缘由。
面对沐曦的坚持,李老师最终松了口:“不一定能成,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但是,你要实在是……”
“不一定,但还是有这个可能,对吗?”沐曦的眼珠黑亮亮的,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李老师,我会努力学,您给我指条路就行。”
如果在某个时间段里,一个人的脚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眼里只能看见一束光,而这条路正是通向自由和那束光芒的方向,那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沿着这条道路,一往无前。
沐曦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勤奋。
一年的时间,他不仅要完成初一的学业任务,还要兼顾着学习初二的知识。
走在操场时,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木然,而是变得步履匆匆,像是只需走得快一点,就能快点长大一样。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了学期末。
当时,初一和初二的期末考试是分开的。
一升二的考试过后,紧接着便是二升三的考试。
同班的其他同学已经回家享受着暑假的轻松时光,而沐曦仍然坐在考场里。终于,最后一课考完,最后一张试卷交上去之后,沐曦来不及松口气,一口气就跑到了班主任办公室。
这次他问:“李老师,如果明年我要考市里的高中,现在需要做什么?”
见微知着
二丫和南瓜一致认为,沐曦完成了一个他们不可能完成的壮举——自己为自己铺路。
沐曦如愿以偿地跳了一级。
南瓜比谨晨小几个月,和谨晨同一年入的学,这年也是正读初三。
在校园里,沐曦大多数时间都是独来独往的,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支撑着他的,是想象中的远方。
只有在周末要回村的时候,沐曦才会和二丫、南瓜结伴同行。
从镇上回小旺村的这段时间,对沐曦来说是很难得的轻松愉快的时刻。
因为在这段路途中,那个所谓的“家“还没到,他也可以理所当然地暂时放下书本,尽情地欣赏路边的花草,感受着微风轻柔的吹抚,和好朋友轻松地聊聊天。
而到了“家”里,就不一样了。
对于沐曦成功跳级升入初三这件事,赵老太是很高兴的,逢人便说他们家准出个状元。
每次见到萧老太爷时,赵老太都会抑扬顿挫地起个调:“我们家招财啊……”
是的,赵老太开始拿他和谨晨比了。
沐曦听到就会说:“奶,别说了。”
……
初三开学之后不久,学校便组织了一场摸底考试。
试卷发下来的那个周末,回村的路上,二Y问沐曦:“小曦哥,你现在在你们班怎么样啊?是不是还是第一啊?”
沐曦摇摇头回答:“不是。”
“不是?”南瓜跟沐曦不在一个班,只知道沐曦成绩好,于是“嗐”了一声说,“那肯定就是第二了,没关系……”
沐曦又摇了摇头,说:“末尾。”
南瓜惊讶得忘了蹬自行车:“是不是因为跳级,基础还不稳啊?”
沐曦笑笑:“可能吧。”
然而,让南瓜没想到的是,直到期末考试前的一次小考,沐曦的成绩依旧没有什么起色。
本来的尖子生,生绩一落千丈,老师建议沐曦把家长叫到学校一趟。
回到家时,沐曦把这事跟赵老太说了。
赵老太说话从不避人,号称是“说话直,快人快语”。
“快人快语”的她盯着沐曦看了许久,满脸愁容地叹了口气走了。
那年赵二在外做生意,给家里装了个固定电话。
当天晚上,沐曦就听到“快人快语”的赵老太在电话里提到了自己,最后,赵老太唉声叹气地总结:“唉,没准砸手里了,赔了。”
“砸手里了”这四个字,对于沐曦来说并不陌生。
因为做生意的赵二,经常会把这个词挂在嘴边。
那时候,同龄人都还处于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只有沐曦一人仿佛早早地看穿了一切。
他小小年纪,就自己就琢磨出了这么一个道理:有些人喜欢自己,并不是喜欢自己本身,而是喜欢自己的优秀。”
而想要一直保持这份优秀,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很快,沐曦的成绩就又稳定了。
赵老太也不再说“砸手里”了,只不过老太太发现,沐曦的话比以前更少了。
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沐曦在河边见到了谨晨。
盛夏的午后,阳光过于刺眼,沐曦眯着眼睛看着谨晨,只觉得这个昔日的“大哥”,个子又高了一些,也越来越像个大人了。
真好。
谨晨也看见了沐曦,两个昔日的好朋友许久未见,谨晨一高兴,嘴打滑了,脱口就是:“小星……”
沐曦笑了:小星——也不错。
一旁的南瓜一看平时“酷酷”的沐曦笑了,也跟着叫了起来:“小星,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小曦,这次考得怎么样?打算报哪个学校?”谨晨说着走了过来。
他也早就知道了沐曦跳级的事。
在谨晨眼里,沐曦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得到——除了选择自己的家人这件事。
沐曦看着谨晨,继续笑着说:“明阳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