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159)
一时之间,对柴平以女子之身成为皇帝的事有些不满的将军们,他们面对柴平送来的赏赐,那是真丰厚,不仅是他们,连他们的家人都因他们的功劳受到嘉奖。如此不吝啬的奖赏,足见柴平十分懂得拉拢人心。
柴平一番奖赏下来自不必说,军中的那些将士对柴平的好感更是往上蹿。
不仅如此,柴平还让人在军中一番慰问,一应吃穿铠甲,柴平都尽所能的想给到他们最好,只为了让军中的将士可以卫国保家。
柴平挑去军中慰问的人都是澶州出来的,既是自小吃尽契丹袭扰之苦,更是柴平带在身边多年,手把手教出来的人。如何能够让人认同,如何让人忠于柴平,一通洗脑哪能半点效果也没有。
有功即赏,还有一份真正卫国安民之心,更重要的是,柴平爱护百姓t,澶州内的人都知道的,柴平为了给百姓增产是挖空了心思,尤其在对待出征之时为国尽忠而死的将士们,柴平下令为军中所有将士造铁令,凡为国牺牲者,其家眷将由朝廷奉养。这大端朝的第一战后,柴平更是让人修烈士陵。为国而捐躯者,怎么能不算是烈士?
一番操作下来,军中上下谁人不对柴平竖起大拇指,军中的普通将士们感受到被人看重的心意,由此,柴平哪怕是女皇帝又怎么样?他们愿意追随这样一个懂得他们的苦,把他们当回事的皇帝。
军中的好些将军们都愣住了,柴平是没有对他们生出忌惮防备不假,却也差不多拢住了普通将领们的心,再有人想要笼络底下的将士,让他们一起造反,怕是机率渺茫。
一时之间一群将领都明白了,柴平不是好对付的人,她是不像赵匡胤和赵光义那样防备诸军不假,却也绝对不会让军队失控。
军中大事柴平不让人过多的参与,只是派些人往军中去,和军中的将士们说起一些故事,比如今□□廷都下达了什么样的政令,这些事和他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中心只有一点,让所有的将士都知道,大端朝的皇帝心存百姓,有心要让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
军中的将士能做的事也很多,勤加训练,成为大端的铁军,卫国安民,将来有一天更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让那在契丹人手里生活不易的兄弟姐妹们都重新回到大端,像样的活着。
一番操作下来,军中士兵们对柴平的认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至于有些不太服柴平的将领将这样的情况道与大将,希望将军们能拦着点,别再让这些柴平的人再继续操作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军心皆归于柴平,以后这些兵听谁的?
“当今陛下已经是陛下,我们都要诚心归附,士兵们听陛下的有何不对。”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柴平当皇帝不好。
柴平自为帝以来如何安抚军中将领,又是怎么让他们打仗的,都有比较了,谁心里没点数。
况且,柴平只是收拢军心而已,既没有夺他们的权,更没有容不下他们,这有什么不好的。
针对军中的一系列改革,重视将士,并不像别的皇帝一样视将士的牺牲为理所当然,单柴平这样的行为,有远见的大将都打从心底里认可无比柴平,很是以为柴平当的这个皇帝相当的好。
想挑事的人,他们存的心思怎么样,并不代表无人懂得。
“你的小心思收起来吧。你以为一介女流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岂能没有半点准备。”瞧,本来没有一个人看好柴平的,她虽然澶州立了军功不假,但她并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经营多年,在各州县内也没有自己的人,她成为这个皇帝,底下的人完全有可能把她架空。
可是,想架空的人,只要不像南边那样完全的竖起反旗要反柴平,给柴平一些时间,柴平诸多的政令一下达,让人先明白一个道理,她虽是女主临朝,作为女皇帝,她照样可以治理好这个天下,也会尽所能的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有一个道理很多人都未必清楚,但也有很多的人明白。
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在意上边当皇帝的人是谁,普通人更多在意的是日子能不能好好的过。
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谁来当这个皇帝完全不重要。
一直以来挑事的人都是那些达官贵人。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准备一股作气的起兵叛变。
柴平要的是他们这一点迟疑,只要他们不是立刻揭竿而起的反她,给她时间,她完全可以想办法让底下的人不会再和中间这些达官贵人凑在一起,不知所谓的起兵。
这里头的弯弯道道,要知道柴平有时候也确实应该谢谢赵光义,他弑君杀兄在前,柴平是占据大义的将赵光义和他的儿孙解决了。
至于柴平登基这个事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不假,但柴平可是被人拥护登基的。
别管真的假的,明面上的情况是,作为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林都觉得柴平应该登上帝位,虽然跟当年的赵匡胤皇袍加身一样,都明白这里面有柴平的手笔,但明面上柴平让人挑不出刺啊!
柴平的德行让人挑不出毛病,想就她作为女子的事论事,南边起叛乱了,有人认为这事一定会闹大,一发不可收拾。结果呢,花蕊夫人同样作为女子出手,却迅速的解决了所谓的叛乱,让人意识到柴平的不简单。柴平手里也并非无人可用。
拿我们当犯人?
边境乱再起, 多少人都在等着看柴平的热闹,想知道柴平会怎么样的焦头烂额。
结果再一次让他们失望了,柴平完全不认为这些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