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公主升职游戏(155)

作者: 织挽月 阅读记录

让世家豪强将吞下去的土地再吐出来,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做不好还会被有心人利用,一旦激起民变……

“不管多难,总归是要做的。”

康王抬起头看着他的父皇,“若一直拖着不改,这些杂税重税终有一日会引发民怨,酿成祸患,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你可想好了。”皇帝定定注视着他,“一条鞭法是你提出来的,若真要施行,此事就要交给你去做。”

“儿臣此番前来,已是深思熟虑。”康王俯身,深深叩首。“若父皇信任,儿臣万死不辞!”

又是一阵漫长的寂静。苏怀安垂首站在一旁,昌平帝端坐不动,侧脸埋进帘幔的阴影里,看不清面上的神情。

过了良久,久到康王心跳如鼓,撑在地面的手掌心浸出汗水,忽然听见昌平帝的一声叹息。

“景林,你长大了。”

“父皇……”康王不知所措的抬头,听见上首的人继续说,“既然你想试,那就试试吧。”

第二日,大朝会。

天色未亮,大楚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已齐聚太元殿,六部官员、勋贵武将、御史言官,满朝文武列队整齐,昏昏欲睡听着前方例行公事的言论,以为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然后康王的一道奏疏就将他们全部炸醒了。

“……请行一条鞭法,计一州之丁粮均派一州之徭役,再由布政司折算银两,均摊田亩………田地米粟,乃国之重器,田赋之征,关乎国本,儿臣请清丈田地,厘清天下常田……”

他在说什么?

听到关键字的众臣一个激灵,惊恐抬头,互相对视,余光看清了高台之上巍然不动的皇帝,心里都是一个念头升起:

要变天了!

朝会

听完奏疏全文, 群臣皆哗然,在队列中交头接耳,声音嘈杂, 维持秩序的内宦喊了好几声都控制不住局面。

“肃静!”

苏怀安站在昌平帝的身侧, 见场面失控, 上前几步沉声大喝了一声,才让他们回过神来, 渐渐恢复安静,但目光依旧停留在康王的身上。

顶着一众火热的视线,康王面色不变, 来此之前,他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众臣情绪激愤,站在最前列的李元琼几人却袖着手, 安之若素。昨日昌平帝与康王商讨之后,就让几位重臣进宫加了个班,任由康王和他们唇枪舌剑。

知道自己的嘴皮功夫比不过久经朝堂历练的老油条,康王没打算和他们进行一对一辩驳, 面对几人的质疑, 他拿出了昨晚幕僚们费心列算的数据, 用事实进行反驳。比如:大楚建国时的田地数与昌平年间的田亩数、每年税粮征收的转运损耗、各州百姓缴完税粮的口粮剩余以及税改后的预计数量。

几番对比之后,再画个大饼,列举出税改之后国库收入预计增加数、百姓年收入增加数、未来人口预计增加数……听得昌平帝都更加心动。

康王举着账册振振有词,若觉得他说得不对, 请也拿出具体实例来。

李元琼能力不如曲伊, 上任数月,仍对各部门的数据不够了解, 康王又早有准备,花了一晚将话术和数据背得娴熟,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吵到最后,李元琼涨红着脸冥思苦想,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昌平帝看得直摇头,对李元琼更看低了几分,心想康王好运,若换成曲伊在此,绝不会让他这么轻易过关。

不管怎么说,尚书令败退,其他朝臣也不好再说,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拿到了今日的大朝会上。

感受着后方传来的视线,李元琼垂眸静立,面无表情,昨日与康王论辩结束,昌平帝又将他留了下来,暗中交代了一番。虽然他对此事持悲观态度,但他没有曲伊统率群臣一呼百应的本事,面对皇帝的强压,他只能憋屈应下。

这样想着,他转头与户部尚书戴正山对视一眼,两人眼里皆是无奈。

其他朝臣冷静下来,见前面的几位主官都揣着袖子毫无反应,也意识到了什么,用眼神互相交流着,昌平帝俯视着台下的暗流涌动,环视一周,按流程发问:

“诸位爱卿,对康王所提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有什么看法?”

听见询问,御阶下安静数秒,紧接着再次骚动起来,后排数名文官接收到主官的眼神,一齐出列。

无论税改还是清丈田地,都是要命的大事,站在这里的满朝文武,谁家没有数千上万亩的田地?谁能保证家中地产百分百的来历清白?

康王想要清丈田地,就是拿刀在往他们身上砍,他们岂能坐视。

“陛下,臣有话要说。”

“请讲。”

“陛下,税改之事干系重大,康王殿下心系万民,但没有地方处政经历,难免思虑不周。各州税目繁杂、人丁田亩情况不一,怎可一概统之尽数折银?臣请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议,税改一事影响深远,一招不慎则会遗祸无穷,臣以为当慎重行事,不可贸然更改。”

“臣也附议!”

数人接连出声,但措辞还算保守。事发突然,看到李元琼几人模棱两可的态度,摸不准这份奏疏究竟是谁的主意,不敢贸然攻击康王、也不敢批判奏疏内容,只能谨慎地起个头,表达态度,若皇帝坐视不理,那他们就要对准康王开喷了。

知道朝臣的德性,昌平帝听了,目光转到康王的身上,想看看他会怎么做。

“康王,对几位爱卿的提议你怎么看?”

“启禀父皇。”

康王朝上行了一礼,“儿臣请父皇治童肇、常仁朝、何惠、刘娄几人庸碌怠政、浮躁无为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