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升职游戏(156)
“康王殿下这是何意?”
被点到名字的人顿时恼怒,正是刚才出列反对的几名文官。
“请问几位大人。”
康王闻言,转身看着他们继续说道,“可知我朝现有田地多少?”
“这……”几人犹豫了一瞬,“下官不知。”
“那本王现在告诉你们。据开泰三年户部的数据统计,共有常田七百三十二万顷。去年户部的账目也是这个数据,数代以来,我朝农田竟然无增无减,岂不可笑?”
说完他顿了顿,再次询问,“再问几位大人,可知国库收入多少银?”
“下官亦是不知。”其中一人沉默片刻,朝他拱手答道,“下官入朝以来累任礼部职司,未曾接触过户部数据,因此……”
“既然常大人一问三不知,对税改之事全无了解,那为何说本王思虑不周?”
不等他说完,康王直接抬手将话打断,抓住话柄出言质问,“难道常大人在朝中议事单凭嘴说,从不探究其中实际,不引用具体数据,论事只靠空谈?那本王说你庸碌怠政又有何不对?”
“你!”
常仁朝被他说得面色发红,抬手怒视,“税改一事影响深远,即便下官不知今年的国库收入和田亩数,也知道此事不可轻为,提议慎重行事有何不对?康王殿下何必出言羞辱?”
“不可轻为并非彻底不做,难道事情不好做,我们就要放着不做?常大人这般行事,可对得起身上的官袍?为定此策,本王翻遍户部近百年账目,又在蒲州亲征税粮,自认此策并无不妥之处,常大人若说不出具体问题就请归列,本王不屑与你多言。”康王甩了甩袖子,神色轻蔑。
常仁朝面色发青,见其他几人一言不发,心中更气,却当t真说不出一二三来,只能后退归列。
试水的小角色退场,接下来有数人出列,根据康王的奏疏内容进行质疑,越问越细,从折银计算问到田亩划分。能在官场上混出名堂的人,博闻强记都是基本功。虽然奏疏只念了一遍,他们也记下了七七八八,此时引经据典,挨个提问。
康王准备充分,对此丝毫不惧,站在原地有理有据的一一解释,太元殿一时热火朝天,嘈杂如同菜市场。
昌平帝坐在高台之上,看着这一幕心下欣慰。对康王这番举措的用意心知肚明,知道他多半是被妃嫔接连有孕刺激到了。
但从这一点比较,他觉得康王比恭王强出了数倍,最起码康王还有几分锐气,愿意去做实事,而恭王只知道盯着后宫打胎。
此番税改,若景林真能干出几分名堂,未来也是一位贤王,昌平帝这样盘算。
至于皇位,那是不可能的。
一条鞭法的施行绝非一日之功,期间艰难也可以预料,没有人能保证这次改革完美成功。所以说,从康王站在殿内念出这份奏疏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与大位无缘。
自古改革都是由臣子主持,没有为君者亲自下场的例子。因为改革无论成败,总会损伤部分人的利益,集聚怨愤,毁伤名声。成功了还好,一旦失败,难免致使民怨沸腾,令主持者背上无穷骂名。
身为皇帝,想要维系至高无上的地位威仪,他必须是神圣尊贵的,不会犯错的。一旦犯下错误,沾上骂名,威严便大打折扣,皇位也不再稳固。
昌平帝怎能允许自家储君存有这样的污点?
景林还是太冲动了。看着站在殿中舌战群儒的康王,昌平帝心里默想。
昨日他确认了几回,只要康王再扯出几个人名,他就能顺势将税改一事推过去,让康王与其一同负责。到时候若是税改成功,功劳总有他的一份,若改革失败,将罪责往别人头上一推,也能将他摘出来。
但康王铁了心要担下此事,昌平帝思虑良久,最终也决定由着他去做。
交给景林也好。
再过几个月,新的子嗣就会诞生,到时候可以从头教起,为大楚培养更加合格的储君,景林接下了税改的活计,景榆的注意力也会跟着转移,两人相斗,免得一天天算计宫里。
等到田亩厘清,税改推行,景林成长起来,自己再出手将他保全,为下一任皇帝留个贤王辅政。这样想着,昌平帝思路顺畅,露出笑意。
众臣一边和康王争辩,一边分神关注皇帝的动静,见他忽然笑了,以为他在对康王的话表示赞赏,心下一沉,气势更弱了几分。
随后,昌平帝打断了他们的交流,逐个点名。
“时间不早了,诸位既然争辩不出结果,就不必再费功夫。潘亚相,你对此有何看法?”
“回陛下,臣以为康王殿下此法虽然大胆,但也不无道理,不若择其部分先行试验,再逐年推进,想必更为稳妥。”
昌平帝对此不置可否,继续往下点。
“戴尚书,你认为呢?”
“回陛下。”戴正山沉吟片刻,躬身答道,“臣以为亚相所言有理。”
“李相。”皇帝最后看向队列的最前面。
“回陛下。”李元琼垂首出列,想到昨日皇帝将他留下最后交代的几句话,硬着头皮开口了。
“臣以为康王殿下所言有理,我朝税法沿用平制,至今已有五百多年,难免有不足之处,谋变势在必行。”在众人惊愕注视下,他首先旗帜鲜明地支持康王,随后话锋一转,“但潘亚相所虑也不无道理,依臣之见,不如先清丈田亩,税法改革再做商议。”
“李相说得有理。”
昌平帝满意地点点头,“既然如此,就依李相所言,先清丈田亩,由康王和户部总揽事务,至于新税法,有不同意见的写奏疏上来,之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