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96)
下一件列入头等大事的,便是财政!
盛朝的财政情况很紧张,也不能立刻抄藩王的家,花钱的地方又多。
明慕开始缓慢地找赚钱方法。
开国家银行卖国债?太超前了肯定会死;推行纸币?不行,防伪技术还没达到……
他简直想得头秃。
“陛下。”
大殿之上,有人出列,看官职,是暂代户部尚书的户部左侍郎。
他性格稳重,与圆滑的经榕配合不错,如今也能独当一面。
不过明慕最近对户部的人有些惶恐。
他悄悄挪动了下身子,害怕这人又给他迎头痛击:比如某某地方其实加税啦;某某地方财政开支不足啦……
“陛下,大食、欧罗巴等均有商人来到盛朝,欲进行茶叶、丝绸、瓷器等经贸交易,丝绸及茶叶是商贸重点……若操作得当,贩卖出三十万匹丝绸、百万斤茶叶,再加上其余物品,能收入白银逾千万。”
说着说着,他还有点可惜,瓷器不好存放,容易在海上损失,不然,以盛朝的珍器,能与丝绸和茶叶并列。
不过千万两已经够了,能立时补足国库的亏空!
明慕:……???
他下意识地问:“现在有海贸?”
话刚出口,明慕就知道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听户部左侍郎的话,现在肯定有啊!
想想也是,之前他以为沿海有倭寇,先进的造船技术又已经失传,所以不能扬帆起航。可因为盛朝地大物博,所以有很多国外商人不远千里地来做生意。
实际上,在华夏正史中,就算是闭关锁国也会留下专门的港口,大名鼎鼎的广州十三行就是因此发家。
“此言差矣。”卜祯是首辅,站位略前一些,此时站出来,语气有些不赞同,“以往海贸只贩卖十万匹丝绸、三十万斤茶叶,饶是如此,承担这些也已经吃力。左侍郎的想法不错,但于我盛朝,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这话倒是不错。
明慕很认可地点头。
他算是听明白了,左侍郎的意思是扩大外贸规格,能快速赚钱;但首辅的意思却是目前的市场已经饱和,如果贸然扩大,会影响民生。
“卜阁老多虑了,臣以为,盛朝茶叶不丰,茶商寥落,是因为预防戎狄截取过多茶叶,以丰自身。而如今,戎狄退却百里,伤亡惨重,盛朝可在此修生养息,尽可恢复茶业。”户部左侍郎解释,“再者,就算一年不成,尽可两年,三年。”
言下之意就是先把银子捞到手,再慢慢给订单。
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
明慕沉吟片刻,朝堂的每一项政策都关乎底层百姓,所以他没有立刻给出决断,决定先退朝,回去翻翻数据先。
盛朝产茶量不少,一年有三百多万斤,但茶税不轻,各大良茶茶田都是官府把控,商人若是想买卖茶叶,必须从官府这里购买茶引,才能买到相应的茶叶,进而开展民间买卖——如果被发现将茶叶卖去戎狄,则是抄家、斩首、流放一条龙。
这些茶引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每年约有一半的茶叶在互市中用掉,一匹好马需要几十斤茶叶。
所以能挤出来和外面商贸的的确不多。
若是适当减少茶税,扩大民间茶叶产量,促进茶业的发展……倒是能尽快凑齐茶叶数量。但是……
但是明慕害怕耕地会被用以种茶——吃不饱肚子,发展个狗屁商业啊。
茶叶比粮食赚钱,就会有百姓割掉田里面的稻苗,选择种茶树;如果种茶叶的成本和粮食相当,那也没有推行的必要。
再者,茶叶多产于南方,南方豪强多,也不乏有人强行逼迫农户种茶。
明慕有些头疼,往后一倒靠在椅子上,轻飘飘的文书砸在脸上,盖住脸庞。
声音从文书下面传来,有些含糊:“阚大伴,一会太傅和阿璇来了,记得提醒我。”
“陛下说什么?”
太傅缪白从外间走进来,熟练地取下了小皇帝脸上的文书,严肃的面容微微柔和:“陛下有什么烦心事?”
“诶……!”
明慕手忙脚乱地坐起身,浑身的放松劲在看到老师的那一刻瞬间飘散:“缪太傅。”
他先是喊了一声,抿了抿唇,再开口说:“是为朝中之事。”
缪白有上朝的资格,自然知道早上发生了什么,只是她入朝以来,只在国子监教学,对其他倒不算精通。
她略略思考,道:“那今日,臣便来讲先代的《论贵粟疏》①?”
明慕略略一顿,他知道这个,文章主要论证粮食于百姓的重要性,进而确立了重农抑商策略,并延续至今。
他此番纠结,是不是也应如疏中所说,放弃茶业扩展,固守国本?又或者大胆冒进,改善茶税及茶业?
再或者,既要又要?
冒出这个念头后,明慕浑身一震,猛然站起身。
对啊,他凭什么不能既要又要?税制更改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徐徐图之,在此期间,推广良种和高产作物,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至于和外国人的交易?
不是说了吗,可以分年给。
要是对方反对,这生意也不用做了——明·茶叶丝绸瓷器·垄断商·慕如是说。
他背靠盛朝,完全不虚。
“陛下?”
缪白讶异地唤了一声。
“哦、对,还得上课。”明慕回过神,耳根瞬间弥漫上一层薄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立刻尴尬地坐下,
他这个动不动就发呆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