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千年流量夫君(260)+番外
一曲终了,在场皆静。
余音袅袅,仿若仍在梁间。
陆琰率先鼓了掌,旁人才陆续鼓起掌来。
清操却道:“我乃兰陵王妃,籍在玉牒,不赀之躯,陆使君若无我这样的琴技,当真不配与我论琴。”
陆琰赶忙站起来,走到帷幕近前,躬身一揖道:“陆某意往神驰,随曲中之龙吟于水底,游于松涛,翔于九天,是谓三生有幸,感佩不已。”
清操缓了辞色,问道:“不知使君有何擅长之曲?妾愿与诸君共赏。”
陆琰沉了沉,道:“陆某的琴技并非家传,乃我自己喜爱,今逢盛筵,心中遂生一曲,奉于王妃与舍人。”
他说完,转身回到座位。
案上已置好一床古琴。
陆琰低头抚琴。
他一袭纁袍,雪清玉瘦,如寒夜翠竹,秋江白鹤。
然而,他指下的琴音却与他的气质截然相反。
起音便是急吟,犹如淙淙溪水直奔江河而去,而后大猱,似见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随后声音再次转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铿锵激荡……
琴音却在最昂扬处,戛然而止。
大家一时还未晃过神来。
清操开口道:“使君此曲颇有些中流击水的意味。”
陆琰朗声一笑,“说句僭越之言,王妃可谓陆某知音,此曲确名《击楫》。”
他此言一出,孝瓘手下的剑都在“嘶嘶”出鞘。
倒非是为着陆琰对清操的僭越之辞,而是中流击楫的典故——那是晋时祖逖行至中流,敲着船桨起誓,要清除夷狄,收复中原。
夷馆中,所有齐人的脸色也都变得十分难看。
“使君的曲子磅礴大气,妾没有那般胸襟格局,只有一村野小调相和。”
清操说着,缓拨琴弦,边弹边吟唱道:“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
弹完,她故意笑了两声。
就是这两声笑,把空气凝住了。
当年梁武帝北伐,为了水淹北魏控制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听信降人王足的计谋,抽调丁役二十万人,耗费铁器几千万斤,企图在淮河上修建拦河大坝浮山堰。
然而最终的结果,寿阳仍在魏人手中,浮山堰却被淮水冲毁,下游十余万梁国百姓被洪水卷入大海。
清操吟唱的这小调,正是王足向梁武帝献计时所引的童谣。
过了好半天,李谔才陪着干笑了两声,道:“长江是天堑,想渡江也不是容易的事。却不知到了冬天,会不会结冰呢?”
陆琰把目光从帷帐移向李谔,答道:“长江不会结冰。我听闻黄河的某些河段,到了冬日可载车马?”
李谔点了点头,“确是如此。《水经注》上说,若在河冰上见到狸猫的脚印,就可行人了。”
“陆某以为此处记载怕有谬误,狸当为狐。”
“为何呢?”李谔问道。
“狐性多疑,虽能勘冰,却实在是它的短处。”
孝瓘听他们后面的对话,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便小声对清操道:“你还未见你那位故人呢吧?”
清操经过刚才的场面,早就忘了这遭,“亏得樊将军提醒。”
“哪个是‘烦’将军?”
“我是说‘樊哙’樊将军。”清操笑道,“待会儿我让李谔安排一下,在后舍见面。”
酒筵之后,李谔把清操请至后舍。
舍中茶香四溢。
“这是南使特意送给王妃的蕲春茶。”李谔指了指案几上的茶瓯,“请王妃品鉴。”
清操心中一惊。
他说完,正要转身出去,瞥见那个额甲糊了半张脸的高个侍卫,竟还木桩一般杵在那里,遂对他使了使眼色。
孝瓘却似没看见。
“这位使君,廊下备了饭菜。”李谔提醒道。
清操扭头看了眼孝瓘,“对了,你还没吃饭。有那卢安生在外间值守,你出去吃点东西吧?”
“我不饿。”
他虽饥肠辘辘,但瞧见清操最爱的蕲春茶,断然不肯出去了。
李谔难免咋舌,头回见着这么忠于职守又蛮横无理的侍卫。
“王妃慢慢饮茶,下官先行告退了。”李谔道。
清操品着蕲春。
过了一会儿,门帘一动,走进来个清俊的小郎君。
**
这章含糖度还可以吧?我就是个专业写甜文的,虐文苦手。
第113章 胡与汉
过了一会儿, 门帘一动,走进来个清俊的小郎君。
“奴婢避
尘叩拜王妃。”
“小郎君”双膝一落,给清操行了大礼。
清操和孝瓘同是一惊。
没想到陆琰口中的故人竟是避尘。
清操连忙放下茶盏, 起身将她搀扶起来。
“你已不是奴婢了。”
“是, 王妃大恩,归还了我的奴契……”她抬头时, 满面泪痕。
避尘是清操出嫁时, 从荥阳带到邺城的奴婢。
清操被牵涉进痴巧的细作一案, 怕累及到她, 明里带她上了大归的马车, 实则在去洛阳的途中将卖身契还给了她,又送她不少银钱权作归乡路费。
她初时不肯走,清操将事情的严重性如实告之, 避尘也不得不含泪离开。
“分别之后, 你没有回家乡吗?”清操问道。
“自是回了。”避尘叹了口气, “若是不回, 不又成了流民……”
“而今怎么会在这里呢?”清操的口吻中不乏警觉。